10月中旬在沈阳落幕的秋季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上商品成交情况显示,中、低度酒明显上升,高度酒比例继续下调。啤酒、葡萄酒、黄酒的比例呈上升趋势,白酒市场进一步萎缩。长期以来,葡萄酒在老百姓的心目中是富贵高尚生活的代表,而在此次糖酒会上,中、低档红酒成了主流。
以前,葡萄酒在中国市场定位在高档消费群体,包装精美华丽,价位在200元以上。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观念的转变,饮用葡萄酒成为都市生活中的时尚,价格相对较低的中、低档葡萄酒更是进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此次糖酒会上,中法合资王朝展出的葡萄酒中,中、低档占了一半,爽口红、半边红等低档葡萄酒的价位在20元左右,普通消费者都能接受。张裕、金六福等企业,纷纷摆出了各自准备的“给老百姓喝的葡萄酒”。众多中小企业摆出的葡萄酒,价位也大多在20元以下,最高的也不过五六十元。
葡萄酒:时尚的跌价
- 去酒吧饮用葡萄酒、送礼送葡萄酒已成为都市时尚
- 消费者更喜欢喝国产品牌
- 20多元的葡萄酒是消费者选择最多的
从1995年底开始,葡萄酒在国内酒类市场上迅速升温,消费群体主要是高收入阶层和年轻人,消费区域集中在广东、上海、北京等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目前,葡萄酒市场已经形成了供大于求的形势,国产葡萄酒价格不断下跌,进口葡萄酒也有价廉物美的趋势。
葡萄酒走入消费者日常生活后,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是什么?谁经常饮用葡萄酒?哪个品牌的葡萄酒销量最好?
高消费群体是饮用者的主体
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所做的全国30个重点城市葡萄酒市场分析报告显示,中青年是葡萄酒消费的主体,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和个人月收入的增加,消费者饮用葡萄酒的倾向性也在提高。
从北京九力营销顾问有限公司在2002年对386位北京市民所作的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到:
约有六成的消费者饮用葡萄酒的原因是出于“在特定场合下,调节气氛和氛围”,约有两成的消费者出于“保健作用”而饮用葡萄酒。但是如果从年龄的角度对消费者进行细分,则会发现饮用目的随年龄的不同有着显著的差别。分析表明,在35岁以下的消费者中,62%的消费者饮用葡萄酒是追求一种情调和氛围,甚至是当饮料喝,而出于保健目的饮用的人数比例并不大;随着年龄的上升,消费者出于保健目的而饮用葡萄酒的人数比例越来越大。在36岁到55岁之间的人群中,追求情调和因保健目的而饮用葡萄酒的比例已经大体接近,分别为36.4%和43.6%;而在56岁以上的人群中,出于保健目的而饮用葡萄酒的比例超过半数,达56.3%。而且在这个群体中,“嗜酒者”的比例也比较多,有12.5%的人表示饮用葡萄酒就是因为“喜欢喝”。
统计显示,朋友聚会和平时在家饮用是饮用葡萄酒的主要场合,两者的比例接近1:1。半数左右的年轻人主要在朋友聚会时饮用葡萄酒。随着年龄的升高,社交活动的减少,年长者在朋友聚会饮用葡萄酒的比例逐渐降低,而在家里饮用葡萄酒的比例呈明显上升趋势。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半数的年轻人主要是在朋友聚会时饮用葡萄酒,但是在18至25岁和26至35岁的年轻人中仍然有20%至30%的消费者表示主要的饮用葡萄酒的场合是“在家里饮用”。男性在外饮用的比例略高于在家饮用的比例,而女性在家饮用的比例略高于在外饮用的比例。
哪个品牌最牛?
北京九力公司的调查对葡萄酒品牌的认知是从三个层次进行研究的。首先是对品牌的认知度(即无提示情况下的认知),其次是关于品牌美誉度的研究(消费者心目中认为最好的品牌),再次是葡萄酒品牌的市场表现(消费者购买和喝过的品牌)。
调查结果表明,消费者对于葡萄酒品牌的认知度、美誉度和最终的实际购买行为存在一定的相关性。长城、张裕、王朝名列三甲。对比品牌认知度、美誉度、市场表现三个指标可以发现不同的品牌存在一定的差异:长城葡萄酒和张裕葡萄酒在“市场表现”指标上存在的差距不大,但长城葡萄酒在“认知度”和“美誉度”这两个指标上均优于张裕葡萄酒。总的来讲,长城和张裕基本上处于京城葡萄酒市场上的绝对统治地位。
从北京当地出产的葡萄酒品牌来看,中国红无疑是最成功的,千禧葡萄酒、丰收葡萄酒也算比较成功。
从全国范围来看,在重要的葡萄酒消费市场华南地区,长城、张裕和王朝三个品牌市场综合占有率之和超过60%。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秘书长黄圣明说,长城葡萄酒在华北、华南、西南、西北4个地区市场综合占有率均名列第一,张裕和通化葡萄酒则分别在华东、东北地区占据榜首。
看来,葡萄酒作为一种文化,具有很强的区域性特点。由于不同品牌的葡萄酒存在口味的差别,不同口味、不同品牌的葡萄酒在不同地区的受欢迎程度是不一样的。
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的调查显示,不同品牌消费者在人口构成特征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相比较而言,长城、千禧、丰收比较受年轻男性的偏爱,而成熟男性则更喜欢中国红。高学历高收入的群体喜爱王朝、长城、野力等品牌。
礼品葡萄酒成为热点
春节是我国城乡居民食品消费最集中的时期,也是葡萄酒的热销期。
《糖酒快讯》市场调查中心对8个城市春节葡萄酒消费情况进行了调查:选葡萄酒作礼品的家庭占样本总数的36.16%,这些家庭平均送出了83.50元的葡萄酒,作为礼品的葡萄酒品牌前三名是张裕、长城、王朝。自用消费葡萄酒的家庭占样本总数的80.55%,这些家庭平均自用消费了41.25元的葡萄酒,家庭自用葡萄酒品牌前三名是长城、通化、张裕。 以前人们过节都送营养品,现在人们对营养品的信任度减弱,而逐渐接受了葡萄酒保健的观念,同时认为送葡萄酒是有品位的象征。礼品葡萄酒市场越来越热,近两年礼品葡萄酒销售比例已经占了整个礼品酒类的2/7。
选择礼品葡萄酒的消费者所关注的要素依次是:包装设计、品牌、价位、质量。消费者对于比较古典和庄重的红色和黄色的包装情有独钟,长城、张裕等大品牌的葡萄酒更容易被消费者接受。从口感来看,消费者更喜欢送干酒,一方面干酒档次较高,另一方面一般甜酒的保质期在2到3年,而干酒的保质期多在10年以上。从价位上看,70到100元之间2瓶装的礼品葡萄酒是市场的主流,100元以上的也有一部分市场,这主要取决于送礼者的意图和受礼者的身份、地位等因素。
由于洋葡萄酒在中国市场的策略目前是主打高端市场,所以进口葡萄酒大都集中于高档饭店、宾馆。随着我国加入WTO后取消葡萄酒年进口配额,关税下调,洋葡萄酒大规模进入国内消费市场,处于中、高档次的葡萄酒市场将增长最快。业内人士预计到2010年,我国对高档葡萄酒的需求将占到50%,中档酒占40%,而低档酒只占10%。
数字说话
(北京九力营销顾问有限公司调查)
北京消费者葡萄酒品牌认知度排名
消费者每月在葡萄酒上的花费情况:
约有60%的消费者每月在葡萄酒上的花费在50元以下,每月花费在80元以上的重度消费群体所占的比例仅1/4略强。
每月的饮酒次数(按饮用目的细分):
从总体上看消费者每月饮用葡萄酒的次数为5.29次,但不同类型的消费者饮用的频次存在一定差异:把葡萄酒作为保健饮品的消费者属于高频次消费者,每次消费的次数高达8.49次。虽然出于调节气氛和氛围目的而饮用葡萄酒的消费者比例最高,但这部分群体并非高频次饮用群体。
每月的饮酒次数(按常饮用的价格细分):
饮用20多元价位的消费者的饮用频次最高。
现身说法
姜泓
王萍
年龄:不详
职业:证券公司文秘
月收入:4000元
采访地点:家乐福方圆店
问:购买过葡萄酒吗?
答:我不买酒,去酒吧的时候才喝一点红酒。
问:在酒吧里红酒消费多少?
答:几十块,上百的,好点的几百,当然你别叫洋酒。
问:为什么要喝红酒?
答:去酒吧能喝点酒的女孩子都点红酒,几个朋友在一块儿聊聊天感觉挺好的。红酒对身体有好处,有人说还能美容。
曾明
年龄:40岁
职业:机关干部
月收入:3000元
采访地点:华普超市菜百店
问:购买葡萄酒的目的?
答:自己喝。
问:购买过的品牌?
答:通化、长城、龙徽、张裕、中国红。
问:购买时关注什么?
答:首先是价位,然后再看牌子,不过最重要的是口感,可惜买的时候没法尝。
问:知道半汁葡萄酒吗?
答:去年看过这方面的媒体报道。就跟勾兑白酒似的,葡萄汁兑水,再加点糖,我以前上过当,后来再买酒先看成分,现在大点的厂子的酒都是百分之百葡萄酿的。
李先生
年龄:33岁
职业:联想集团项目经理
月收入:不详
采访地点:家乐福方圆店
问:购买葡萄酒的目的?
答:招待客人。
问:购买过的品牌?
答:一般只买长城的,习惯了。喝过张裕的干白,感觉不如长城的好。王朝的也尝过,还可以。我只喝干白或者半干的,红的和甜型的我都不沾,那是女人喝的酒。
问:每月在葡萄酒上的花费?
答:不一定,最多的时候三四百。
问:购买过进口葡萄酒吗?
答:没有。在饭店喝过,我觉得不太适合中国人的口味。
APPLE
年龄:27岁
职业:网络开发
月收入:不详
采访地点:QQ
问:在深圳喝过葡萄酒吗?
答:陪老板出去应酬喝过,后来自己也喜欢下班以后一个人到酒吧要杯解百纳干红或是雷司令,听着音乐慢慢喝。
问:深圳酒吧葡萄酒价位如何?
答:从一两百块到几千的都有。
问:有人买葡萄酒带回家喝的吗?
答:我的同事朋友里没有这样的,聚会聊天都去酒吧。
都市调查
广州:喧哗过后
温
其实,喝红酒最好的地方不是在酒吧,而是在私人会所或是沙龙。享受完一顿丰盛的晚餐后,如果你还想和朋友找个安静的地方叙旧聊天,或者想享受一个人的悠闲自在,你就去那里。
与时下拥挤着年轻人的热闹酒吧不同,那里的格调应该高雅非凡,淡淡的米色与咖啡色的软沙发与茶几搭配,让在繁忙工作中辛劳了一天的你感到身心的彻底放松。几叶干花植物,几幅风格迥异的装饰画,精致的灯饰,茶几上会摆放着各种国外原装的商业杂志、时尚杂志历史地理杂志。桌面上陈列有各种有名年份的红酒,再有大大小小的雪茄,它们在悠然的音乐中安静地等待着,没有任何喧哗之意。
到桌前挑选一根满意的,然后点燃它,手中把玩酒杯,继续陷入沙发里进行精神流浪。
酒吧是一种文化,但更多的时候是以一种反叛的姿态出现的,而红酒不是。红酒适合小啜轻尝,不能狂欢痛饮;可以谈心叙旧,不能大发牢骚;只有闲情荡漾,而非张扬刺激。
上海:葡萄酒沃土
吴晓敏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饮酒也是这样。北方人喜欢喝白酒,南方人则喜欢度数低的。南方人普遍喜欢喝葡萄酒,特别是上海人,似乎生来就与葡萄酒有渊源。
在中国各个城市中,上海是受西方文化影响最强烈的城市。老上海是如此,新上海也是如此。所以,上海人对于葡萄酒也是最懂行的。他们点葡萄酒时,会详细问清酒的产地、品种、价格,然后根据性价比,选择自己中意的葡萄酒,这种举动无疑是懂行的表现,不像其他人,喝葡萄酒是为了所谓的流行时尚,而不是为了享受美酒。
崇洋本来就是上海人典型的特点,这并没有什么不好。就像葡萄酒酒,华丽而精致,其中的乐趣就在于享受饮用的过程。我们没有BOBO的底气,却还可以玩玩小资,搞点小情趣、小格调,上海素有小资情调的民间基础,这一点是得天独厚的。到上海的酒吧去看看,小资们手中或红或白的液体,倒映出上海这块葡萄酒的沃土。
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
缦婷
成都是一个安逸的城市,茶楼是最为理想的休闲场所,有的人几乎天天到茶楼喝茶。虽然茶楼里也能买到葡萄酒,但是我一直觉得茶楼不属于像我这样工作没几年的年轻人。所以,周末下了班,呼朋唤友,常去布满大街小巷的酒吧。有时也找两三个知己,到浣花溪、府南河边坐到深夜。
像大多数成都人那样,我也喜欢喝干红葡萄酒,偏甜的那种。我分不清干红与干白的区别,身边的朋友也没有一个能说清楚的。我以前常喝长城干红,这一两年也喝市场营销做得比较好的云南干红、新天干红这样一些新牌子。我还记得2000年的时候,成都出现了“五元电影票”,所有的电影院观众爆满,成了当时所有媒体追逐的新闻热点,“云南红”借机进行新闻营销,买断了电影播映前一分钟的广告,又和电影院联合促销,购买当日电影票的买酒可以得到优惠。“云南红”一下子就成了热销品。
尽管我常去酒吧消费,但最喜欢的还是把葡萄酒带回家里,炒几个菜,CALL几个朋友过来,慢慢地喝。在自己家里,可以放心地喝,所以经常喝到醺醺然。
葡萄酒怎么喝?
葡萄酒的醇香的秘密在于舒缓,所以要小口抿酒,细品其味和香。
开瓶。用刀片除去铅封或锡箔,用开瓶器轻轻拉出软木塞。避免使酒瓶发生震荡,在倒出葡萄酒时也应非常小心。软木塞绝对不能钻透,以免木屑进入。把瓶塞送到鼻子底下闻一闻,判明这瓶酒有否变质。
倒酒。不能满杯,每次只倒酒杯容量的1/3。举杯只用拇指和食指,捏住杯脚,或杯子的底托。
观色。倾斜45度,将杯口朝外,透过玻璃杯,对着白色的背景——白布或白墙均可,观察葡萄酒的光泽和清澈度。年份短的葡萄酒色泽黯淡,而年份长的葡萄酒会有深褐色或桔红色的光泽。
摇杯。轻轻摇动酒杯,使酒液在杯中打转,让葡萄酒充分挥发和氧化,散发出最自然、本色的香味。
闻香。把鼻子凑近杯口,轻轻吸入葡萄酒的香气。葡萄酒中含数百种不同的气味,一般分成五类:植物香味、动物性香味、花香味、水果香味和香料香味。
品味。轻轻啜饮一口葡萄酒,同时吸入酒上方的空气。让酒在口中打转,使它到达口腔的各个部位。一般来说,红酒入口后,会有酸、甜、干、涩等几种口感,如果一款葡萄酒“五味俱全”,而且各种滋味自然平衡,说明这是好酒。
品酒的最后一步,便是将酒缓缓咽下或吐出。这时,口中通常会留下一股余香,也称回味。一般而言,越好的葡萄酒香味越持久。
他山之石
10月,全球三大品酒师之一,被英国葡萄酒学院评为“葡萄酒大师”的杰西丝·罗宾逊女士来到中国。她指出中国消费者饮用葡萄酒的几个误区——葡萄酒兑柠檬水、可乐混着喝,红葡萄酒比白葡萄酒好喝,这个牌子比那个牌子好喝。那么,在葡萄酒业最发达的欧洲,人们又是怎样对待葡萄酒的呢?
葡萄酒文化悄悄异变
法国:逐渐疏远
法国不是葡萄酒产量最多的国家,却出产世界上最好的葡萄酒,并因此几乎成为美酒的代名词。波尔多、勃艮第的葡萄酒分别有酒王、酒后之声誉,香槟是世界之最,而干邑更深受世界各地饮家称誉。对于法国人,葡萄酒不是工业产品,是葡萄种植、气候、土壤、人的劳动与浪漫和艺术的复合成果。
不过,法国正在悄悄地发生一场异变。法国农业部发表的统计结果表明,法国人正在逐年远离葡萄酒。与1980年一年中平均每人饮葡萄酒105升相比,目前,平均每人只喝60升。在过去的20年里,每天喝葡萄酒的人从占总人口的47%锐减到24%,一年中葡萄酒不沾一滴的人数竟高达37%!
法国人这种逐渐疏远葡萄酒的倾向,多见于年轻一代。从14岁到24岁的年轻人完全不喝葡萄酒的人口比率急剧上升至65%,而1980年则是30%,从中不难看出年轻一代趋向于跟葡萄酒近乎绝缘的状态。
面对这种异变,法国《FIGALO》杂志撰文分析说:“生活方式的变化是最主要的因素。”每天疲于奔命、忙得不可开交的现代人根本就没有细品慢酌的闲工夫。那些尚未参加工作的青年认为,在他们眼中,葡萄酒是“父辈或祖父母那代人的饮料”,“已经不能说它是一种时尚的杯中物了”。《FIGALO》杂志的调查报告最后说,替代葡萄酒荣登法国人餐桌的“时尚饮料”是矿泉水。
意大利:不在酒吧喝
古希腊人称意大利为Enotria,也就是葡萄酒的土地。意大利是全世界生产葡萄酒最多的国家,占世界葡萄酒生产量的1/4,输出、消费量都堪称世界第一。
在意大利葡萄酒一般是用来佐餐的,这是从罗马帝国时代就流传下来的,没有人在酒吧喝它。葡萄酒与面包、橄榄并称为餐桌上的三要素。无酒不成席,如果一顿正餐缺了葡萄酒,纵使满桌美味佳肴,也会被认为只是一顿“便餐”。因此在意大利做东请客,选酒时所费的功夫往往要大于订菜。富人的餐桌上不乏名牌佳酿,穷人也不能没有酒,就连街头的乞丐,一旦得了施舍,便转身冲进商店去找葡萄酒。
在意大利,饮食是非常讲究的,而且有很多规定,什么时候吃什么东西,什么时候不能吃什么东西,什么酒配什么菜都是非常固定的。葡萄酒佐菜的目的在于让用餐时的口感味道更和谐,让酒、菜互相陪衬,增色添味。一般是红酒配红肉,白酒配白肉和海鲜。在意大利各个餐厅都有自酿的葡萄酒,有一升的,也有半升的,装在敞口的大玻璃杯里。很多人喜欢点这种酒,特别是到外地去的时候,意大利人尤其喜欢这样做。在意大利有很多古色古香的家庭餐馆,如果你和恋人一同去,点上几样好菜,在觥筹交错间淡淡地表达爱意将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
意大利的艺术设计全球闻名,同样,意大利人认为,葡萄酒不仅是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饮料,它更能激发对生活的灵感和激情。
德国:喝酒得按规矩
与餐饮文化举世闻名的中国和法国相比,德国的饮食不免令人觉得单调乏味。有人说德国的饭菜无非清煮、白炖加烤制,这同德国人呆板、拘泥的性格一样不讨人喜欢。德国人喝酒也是世界有名的,他们有个规矩,吃饭时应先喝啤酒,再喝葡萄酒,要是反过来就认为有损健康。
德国的啤酒是最好的,另一大特产葡萄酒也不错。德国的葡萄酒可分为四类:餐饮酒、乡村餐饮酒、特区高级葡萄酒和优质高级葡萄酒,此外德国还酿制葡萄汽酒Sekt。与其它国家相比,德国葡萄酒最大的特点是清新、透明,这首先得益于当地出产的各种名贵葡萄。葡萄酒行家对酒瓶上的瓶贴看得很重,瓶贴上不仅标明详细的生产地,还标有官方的检验号。酒瓶外观典雅、酒味醇厚迷人,可以说是德国葡萄酒的典型特征。
在餐厅、酒类专卖店或百货公司都能很方便地买到德国葡萄酒。若有机会更可直接去酒厂来个Weinprobe(品酒),不过需要提前约好时间。Weinprobe一般都以团体方式进行,一次可以品尝到十多种红白葡萄酒,并且在品尝每种酒之前,工作人员都会就酒的背景和酿造过程给出详尽的解说。
德国葡萄酒文化与音乐生活紧密相连,在葡萄酒产区常有定期或不定期的音乐演出,有的音乐会还在门票中包括晚餐或一杯葡萄酒,人们可边品酒边欣赏音乐。
美国:对酒懂得不多
有一则笑话说,法国波尔多人趁波尔多酒年轻时饮用,惟恐社会党政府会把它拿走;英国人喜欢喝老酒,因为他们喜欢带朋友到布满蜘蛛的酒窖去炫耀他们的老酒;美国人则在酒正好适合饮用时饮用,因为他们懂得不多。
美国人爱喝酒,很少有人滴酒不沾。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到酒吧喝酒,老板会拒绝卖酒给少年喝,有的地方还规定星期日不准卖酒,即使是超级市场也不例外。美国人喝葡萄酒一般不用菜肴,偶尔用核果调剂口味,对威士忌等烈性酒,通常要兑加水或冰后才饮,佐餐用酒大多是葡萄酒或啤酒,而且他们尤其喜欢喝一种近似狐臭香味的葡萄酒。
庖丁解牛
葡萄酒消费的小资误区
姜泓
葡萄酒在国内渐渐地流行起来,在新新人类那里,葡萄酒竟然和扎啤混在一起,成为时下酒吧中流行的“扎葡”。在国产电视剧里,衣冠楚楚的中国人在生气或者高兴的时候,就给自己倒一大杯葡萄酒,然后一饮而尽。这些喝法,在品酒大师眼中,无疑是对葡萄酒的纯洁和高贵的一种亵渎。
想想看,都市E时代一族的你手持高脚杯,操一口流利外语和高鼻子蓝眼睛应酬时,当老外们晃荡一下酒杯说“这款(Cabernet Sauvignon)赤霞珠的红酒不错”的时候,你是不是觉得有点发蒙,感到自己落伍了?
会喝酒并不意味着懂酒。饮用葡萄酒的真正含义,在于理解和享用其中的酒文化。我们从唐朝就有了葡萄酒,有了“葡萄美酒夜光杯”的诗句,只是白酒和黄酒最终成了中国人的传统饮酒。西方葡萄酒的饮用习惯深入人心,是跟中世纪时葡萄酒成了基督教仪式的一部分而发展起来的。耶稣在最后的晚餐中就说:“面包是我的肉,葡萄酒是我的血。”
也许有人要说,葡萄酒不就是一种酒精饮料嘛,有什么内涵?中国有八大菜系,可若不是中国人爱吃,讲究吃,会发展出花样百出的各种菜谱吗?每瓶葡萄酒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根据不同的葡萄品种、土壤、气候条件形成不同的风味。甚至可以说,每瓶葡萄酒都是一个生命体。
在欧美,书店里有大量关于葡萄酒的书籍,在欧美人还是小孩的时候,他们的父母就开始教他们喝葡萄酒了。而我们呢?我们刚刚走出“三精一水”勾兑葡萄酒的年代。
真正的葡萄酒是采用葡萄压榨成葡萄汁后发酵得来的,葡萄酒里的酒精完全是从葡萄里的糖分经过发酵得来的,红葡萄酒里的色素也是从葡萄皮浸泡得来的。而两年前,我国许多中小造酒企业用50%的葡萄汁添加食用酒精、香精、糖精和水造出了“半汁葡萄酒”,有的甚至还被称作绿色食品。
葡萄酒以其高雅的姿态走进了我们的生活,国产葡萄酒的价格越来越低,洋葡萄酒随着关税的降低,大部分消费者也可以买得起。当我们一步步走近葡萄酒,认识它,爱上它后,你应该想想你爱上葡萄酒的理由是什么。
常喝葡萄酒的人都知道,红葡萄酒可以延缓衰老,预防心脑血管病、癌症、老年痴呆,葡萄酒浴疗可以美容养颜;红葡萄酒配红肉,白葡萄酒配白肉类菜肴或海鲜;在摄氏16至18度时品尝红葡萄酒,8至10度时品尝白葡萄酒,滋味最好;葡萄酒要横置,瓶口略向上倾斜保存在阴凉的地方;开瓶前,应先让客人阅读酒标;品酒要先品白酒,后品红酒,先品新酒,后品老酒。
这些葡萄酒常识、礼仪,代表了浓重的西洋文化,同时在我们眼中也成了一种品位和情调。与白酒、啤酒相比,葡萄酒更具有小资情调。了解葡萄酒需要一种特定的生活状态和心情,这一点才是最吸引白领们的。
一句话,我们在消费时尚东西的同时也在消费文化。但在目前国内市场,98%的消费者不怎么了解葡萄酒。葡萄酒行业要想得到发展,除了通常的销售渠道以外,还必须考虑到文化的制约。
看过京剧、红木家具、玉石陶器之类的速成小册子,你就可以将目瞪口呆的老外侃晕,他会认为你特有文化,特有教养。看来,不光时尚可以速成,传统文化也可以速成。葡萄酒文化同样如此。出自美国和澳大利亚等“新世界”,采取新的工艺酿造的质优价廉带着浓浓果味的葡萄酒,已打败法国、意大利的按传统方式酿造的葡萄酒,占据了越来越多的市场份额。葡萄酒与菜肴的搭配,曾经是艺术中的艺术,然而今天的葡萄酒配餐中,越来越多的规则被打破。
时尚永远不等于完美主义,所以喝葡萄酒的人多了,品酒的人却很少。
域外见闻
法国葡萄酒——第一次亲密接触
winnie
1998年11月,我去法国出差。朋友告诉我们,到法国就要喝葡萄酒,葡萄酒是法国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朋友家的几天,我亲身感受到葡萄酒在他们生活中的分量——餐餐必有,自不在话下;买餐酒时,朋友都是成箱成箱地买,有一点像我们国内家中成箱买啤酒的样子;家里的库房中,也是躺着许多酒。
那时候,在我的观念中,酒只是在节日或喜庆的场合才会出现的助兴之物,女孩子沾酒不是件好事。因此,第一天吃晚饭时,当朋友劝我喝点红葡萄酒时,我委婉但很坚决地回绝了。而我的同事却很乐于有此机会品饮法国红酒。记得朋友打开的是一个有着花花酒标的墨绿色瓶子,鲜亮的红色液体被倒入晶莹剔透的高脚杯中,瞬间,清新芬芳的果香便萦绕于餐桌间。那如宝石般诱人的红色,在杯中熠熠,伴着绵绵酒香,真的让我产生一种莫名的感动。朋友说,这是新酒,是每年年底葡萄收获后,当年酿出并且要在当年喝完的酒。
第二天吃晚饭时,同事又极力劝说我应该尝尝法国的葡萄酒。昨日留在心中的那份隐隐冲动和冥冥感怀,最终让我无法抵挡这散发着魅力之液的诱惑,同意试着尝一尝。小啜一口,随着酒液流入口中,自然清新的香气顿时充满了口腔,舒爽柔和,微微酸涩,让人倍感多汁清爽。那时的我,对葡萄酒还没有更多更系统的认知,只是直观地被她的美妙、意外、可口深深吸引。不觉中一杯已尽,我对葡萄酒防范抵触的界限早已荡然无存,反而在随后几日繁忙的法国南部之旅中,对她竟产生了一丝想念,很希望再有她做伴。
与法国葡萄酒的第一次亲密接触,给我留下的印象深刻而特别,从此也改变了我对酒,对真正意义上的葡萄酒的认知。现在回想起来,不时还会有一丝甜意涌上心头,一丝笑意浮于嘴边,笑自己当时的无知和偏见,也笑自己偶然的发现,更笑有幸与葡萄酒结下的情缘。
意大利人爱酒就像爱足球
王玉清
在罗马的超市里,一般都有多个货架专门摆放各种酒精饮料。我常看到不少意大利人在这些货架前留连忘返,家庭主妇购买日常食品时往往不会忘记为家人带回几瓶葡萄酒“下饭”,就连到超市里购买面包充饥的小工们也不忘给自己买上两罐啤酒“解渴”。
在罗马的饭馆里,意大利人的餐桌上几乎不可能没有一瓶以上的葡萄酒,甚至在午饭时间,我也常常看到衣冠楚楚的意大利白领们就着盘中的美食大口大口地喝着当地产的各种葡萄酒。
我常想,每天被意大利男女老少喝掉的酒一定可以流成河。意大利国家统计局最近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进一步证实了我的这种猜想:在酒精饮料中,葡萄酒仍是意大利人的最爱,全国年龄在14岁以上的人有三分之二爱喝葡萄酒,其中约有300万男人和50万女人每天要喝超过半升的葡萄酒!啤酒近来正逐渐被意大利人接受,近一半的意大利人偶尔会喝上一两杯啤酒,但只有5%的人每天都会喝啤酒。
原文刊登于《消费日报·新消费周刊》2003年10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