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天气变冷,保暖内衣成为人们的消费热点。备受关注的《针织保暖内衣》执行标准于11月1日起正式实施,然而,保暖内衣市场上符合这一行业标准的内衣到底有多少?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保暖内衣新标准叫好不叫座
有标识的产品少之又少
11月2日,记者来到北京西单商场。在二楼的内衣销售区,记者看到有十几家内衣品牌在销售,但在各种折扣优惠和买一送一的促销广告中,并没有哪一个内衣厂家标明自己的保暖内衣保暖率超过30%。
记者向一名销售人员表示想买一件符合执行标准的保暖内衣,这名销售人员说他们销售的保暖内衣的保暖率基本上都在30%以上,没有在产品包装上标识的原因是现在销售的还是老款产品。
在西单购物中心保暖内衣柜台,记者也没有发现在产品包装上标识有保暖率和环保指标的内衣。在君太百货,记者才发现只有“南极人”等一两家内衣品牌标明了保暖率,而这两款标明了行业标准的保暖内衣售价均在四五百元。销售人员告诉记者,这两款保暖内衣这些天的销售情况并不好。
记者询问一位在君太百货选购保暖内衣的王先生是否知道《针织保暖内衣》执行标准,王先生说他从报纸上知道保暖内衣的保暖率应该在30%以上,环保指标也应该达标,但他来购买时才发现标明保暖率的内衣很难找到,而且售价贵,不如买没有标识的划算。
上月底,媒体曾就针织保暖内衣行业标准正式实施进行了广泛的报道。全国纺织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针织品分会发布声明并强调,《针织保暖内衣》执行标准为推荐性标准,而不是强制性标准。标准中对保暖内衣的甲醛含量、pH值、色牢度、保温度、缩水程度、弹子顶破强力等9个内在指标和4个外在指标进行了规定。所谓要求“明确标识”,是指要求11月1日以后生产的保暖内衣应当在包装上标识出内衣生产的执行标准“FZ/T 73022-2004”字样,表明该保暖内衣的生产执行了新的行业标准。其中对保暖率指标的规定要求达到30%,但并没有要求进行标识。保暖率指标可明示也可不明示,纯属企业自愿行为。
该分会负责人还特别指出,在分会日前委托检验的保暖内衣产品中,有80%以上都能达到保暖率30%,并不存在社会上流传的所谓保暖内衣不保暖的说法。
记者随后在京城几家大型超市里看到,还没有标识了新的行业标准的保暖内衣在销售。
该买哪个好
在采访中,消费者王先生对《针织保暖内衣》执行标准的实施标识欢迎。他认为,现在保暖内衣市场上对面料的说法太多,消费者看不明白那些“高科技含量”的专有名词,而新的行业标准把保暖内衣的技术指标进行量化,利于消费者进行比较选购。
保暖内衣市场经过六七年的发展,竞争日趋残酷,大多数中小品牌都面临生死问题。由于保暖内衣的竞争焦点在面料上,所以面料名称不断花样翻新,让消费者眼花缭乱,从前两年的“莱卡”、“暖卡”、“魔卡”、“热卡”、“热力卡”、“炭卡”、“塞维卡”到大豆蛋白、大豆纤维、维生素E美肤成分等保健的、天然的、植物的概念轮番上场。今年,被称为“植物羊绒”的“彩棉内衣”成为保暖内衣的市场新宠,号称采用纯天然、环保的彩色棉花,无须染色,不使用化学药剂,对皮肤没有伤害。此外,今年的保暖内衣在面料成分上更多地加入了羊绒、羊毛、发热纤维等,保暖性能日益提高,而几乎每一个大品牌都有自己主打的保暖成分。
在样式设计上,今年的保暖内衣仍以时尚、轻薄为主,女性内衣更加注重塑身功能。
处处跳水价
与满大街保暖内衣的灯箱、车身广告相呼应,今年保暖内衣市场的价格战打得也比较“狠”。
记者在西单商场、西单购物中心和君太百货看到,几乎所有的保暖内衣品牌都在“买一送一”,有的更有“满200送100礼券”的促销。折扣大战也日趋白热化,像“纤丝鸟”原价368元一套的保暖内衣现在98元即可买下,“婷美”、“小护士”、“中科暖卡”、“北极绒”、“恒源祥”、“南极人”等品牌的老款产品的价格都打了对折,中小品牌的保暖内衣的价格更是低到可以100元钱买4套的程度。
显然,新的行业标准的实施,对那些不合规定的保暖内衣厂家来说,无疑是生死攸关的事。为了尽快消化库存,一些中小品牌的保暖内衣品牌首先打起了价格战,这也发动了整个保暖内衣市场的价格战。
一位纺织商场经理介绍,按往年的惯例,10月份才是保暖内衣销售的高峰。今年保暖内衣的打折促销战从9月份刚一上市就铺天盖地向消费者袭来,一下子进入了旺销期。今年保暖内衣的整体价格比去年涨了30多元,由于厂家在保暖成分上大下功夫,使成本价格提高了30元以上,所以利润空间反而降低。在激烈的竞争面前,新品牌为了保住利润,只有采用买一赠一,买一赠二手段来吸引消费者。
如此大的折扣率,是否说明这一行业存在暴利?据报道,在外地服装批发市场,价格低廉的保暖内衣只有二三十元,而知名度高的保暖内衣,批发价只有零售价的一半。可以说,保暖内衣是服装行业的最后一个暴利领域。
在厂家、商场想尽办法吸引顾客的同时,消费者选购保暖内衣也日趋理性,通常都要货比三家,选择折扣比较大、促销比较多的名牌产品,正如消费者王先生所说:“用一套的钱,买到两套甚至三系套,大多数人都会这样选择。”
原文刊登于《消费日报·新消费周刊》2004年11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