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岩地带 医保
冰岩地带
取消

医保

       医疗保障是一项基本的社会保障。许多西方发达国家由财政出钱保证公民的多层次医疗服务,如加拿大政府实行全民免费医疗,医疗福利费占到GDP的10%,但全民免费医疗也带来了卫生服务僵化、医疗费用大幅度上涨的世界性难题。
       国外医疗保险制度历经百余年的发展演变,形成了有代表性的四种模式。各种医疗保障制度都做不到尽善尽美,各国政府为保障国民健康莫不殚精竭虑,筹谋对策。

各国医保: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本报记者    姜泓

政府全民保险
医疗服务效率不高

       这种模式是政府直接举办医疗保险事业,政府收税后拨款给公立医院,医院直接向居民提供免费服务。保险内容涵盖所有必需医疗服务,医药适当分离。同时,鼓励发展覆盖非政府保险项目的商业性补充医疗保险。
       英国的国民保健制度(National Health Service,NHS)为具有社会福利性质的医疗保障制度。由于医院由国家办,医务人员领国家固定工资,领取报酬多少与付出劳动量多少无关,医务人员一般工作积极性不高,医疗服务效率也不高。
       英国人就诊通常以预约方式进行,可能被排在NHS医院的冗长的等待就诊名单内,因此为获得较快、较佳的医疗服务,有人会考虑自费接受私人提供的医疗服务。
       加拿大的医院为政府开办,雇员和雇主只要缴纳少量医疗保险费,贫穷者和丧失劳动能力的个人和家庭,可申请部分或全免医疗保险费,65岁以上老年人全部享受免费医疗保险。联邦政府和各省卫生署都严格执行医院综合预算制度,医院与政府商定预算数额后,医院的费用必须限定其内,超支向上追加,省里不予保证,致使医院有强烈的控制总费用的责任心。因此加拿大是当前西方发达国家中既控制医疗费用过度增长,又保证医疗卫生服务公平性较好的国家。

社会医疗保险
医疗费用增长失控

       德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实行强制性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国家,其医疗保险基金实行社会统筹、互助共济,主要由雇主和雇员缴纳,政府酌情补贴。
       德国医疗保险制度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预防保健重视不够;医疗费用上涨较快,卫生经费占国民收入的8.2%,由于采用第三方付款方式,缺乏制约措施;政府不负责对医疗质量的监督检查。
       德国医疗费用高昂是个经年历久的问题,参加医疗保险的公众缴纳的保险费越来越高。1970年医疗保险占毛工资的8.2%,现已上升到14%。个人、保险公司和国家都被昂贵的医疗费用压得喘不过气来,整个医疗保险系统终于到了濒临破产的地步,法定医疗保险机构亏空25亿欧元。德国政府不得不采取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手段,冻结医生和医院的医疗诊费,强制药厂、医药批发商和药房拿出14亿欧元,冻结医疗保险公司的管理费用等,希望为拟议中的价格拉开、服务内容透明的医疗改革方案的出台争取一个喘息机会。

商业医疗保险
难以顾及低收入者

       美国的医疗保险制度由私人医疗保险和社会医疗保险构成。人们常说的医疗保险属于政府资助的社会保险项目。在美国,不少人同时参加私人医疗保险和社会保险。在美国参保自由,灵活多样,有钱买高档的,钱少买低档的,适合多层次需求。
       由于病人把保费交给了保险公司,他们看病、体检、化验等所有费用主要由保险公司负责。这种制度是按服务项目偿付的制度,属于后付款制的偿付类型,优点是方便病人,可满足病人需求自由选择,缺点是医疗保险费难以控制。而缺乏控制医疗费用的动力机制,医生和医院为了增加收入就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诱导病人扩大医疗需求,造成大处方、滥检查;一是把无利可图的或疑难杂症病人推向非营利性医疗,前者增加保险公司的支出,后者加大政府的开支。
       美国是所有工业化国家中惟一不给其全体国民基本医疗服务的国家。美国对贫困线以下的人口确实有专门的免费公共医疗服务,但是如果一个家庭收入超过这一贫困线,就没有权利享受这种免费的医疗服务。据调查,80%没有医疗保险的人收入超过这一贫困线,但是又没有足够的钱支付私人医疗保险费。《华盛顿观察》周刊曾报道说,每年有18000名美国人因为没有医疗保险而过早死亡。

储蓄医疗保险

       新加坡从1977年起实行面向全体公民的保健储蓄医疗保险。保健储蓄根据不同年龄确定不同的缴费率。35岁以下为本人工资总额的6%,36岁至44岁为7%,45岁以上为8%,均由雇主和雇员各承担一半,储蓄账户只限于支付住院费用和少数昂贵的门诊费用,由一家三代共同使用。住院费用是由国家补贴、个人医疗账户支付和个人自付三者承担。保险储蓄账户虽属个人所有,但有严格的提取限额,超额部分个人自理。
       1990年,新加坡实施了保健双全计划,即大病计划。它是以保健储蓄为基础,在强调个人责任的同时,又发挥社会共济、风险分担的作用。至此,新加坡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个人纵向积累与横向统筹共济相结合的医疗保险模式。
       新加坡以保健储蓄为核心的医疗保险体系运作效果良好,近几年被提取支付住院费用的金额只占保健储蓄基金的20%,国家卫生总费用的7%,但在储蓄账户中积累起来未曾使用的资金已相当于新加坡4年全国卫生费用的总量。

中国模式
定点药店形同虚设

       1998年底,中国开始全面推进医疗保险制度改革,采取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医疗保险模式。以北京为例,个人账户是由个人每年交纳的费用和用人单位交纳的一部分费用共同组成。统筹基金由用人单位按全部职工交费工资基数之和的9%缴纳。个人账户用于门诊急诊医疗费用、到定点药店购药的费用。统筹基金则主要用于住院治疗、急诊抢救留观病人、收住院治疗的住院前7天内医疗费用,但上有封顶。基本医疗保险不仅推出了个人账户和统筹基金,还有大额医疗互助制度、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和特困人群的优惠政策。
       按照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规定,职工和退休人员如果因为生病、门诊及住院,一个人在一年中可以获得的医疗保险费用报销总额最多可以达到17万元左右,根据目前的医疗费用价格,这个数额完全可以保证正常的医疗支出。
       2003年,北京已经有353名万职工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2004年预计达到500万名。如果按照每人每年药费支出200元计算,医保药费就有10亿元之多。然而目前这一市场基本为医院药房独占,64家医保定点药店形同虚设。因为医保条款规定,只有拿着盖有医院外购章的医保处方到定点药店买药,费用才能到社保中心报销。医院愿不愿意盖这个章尚且不说,老百姓又有多少人了解这种选择权?况且,定点药店同医院药房一样,基本上都是执行国家规定的最高限价,平价药房没有进入到医保定点药店的行列,老百姓也难以得到实惠。

健康需要双保险

姜泓
       截至2003年11月底,中国绝大多数城市已实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参保人员达1亿多人,基本完成了从公费医疗等福利性医疗保障制度到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转变。从国家掏腰包到掏自己的腰包,医疗问题越来越成为老百姓关注的焦点。大家感觉到,参加社保医疗,只是获得了基本保障。
       近年来,无论是重大疾病的发生率还是治疗费用均呈上升趋势。在大中城市,10年内平均一半人有可能住院一次,而住院一次的平均费用在大中城市可达到5000元以上,若患上重大疾病,一年的医疗费可高达数万元甚至数十万元。我国每年新发癌症病人近160万,糖尿病患者约为3000万,心脑血管、恶性肿瘤等重大疾病的发病率也居高不下。而随着治疗手段的提高,医疗费用也在大幅增长。医务人员统计,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病人,个人负担医疗费的平均比例是32%,但像癌症的治疗费用,个人一般要负担一半左右。高昂的医疗费用,迫使一些病人不得不停止治疗,甚至有的病人干脆从医院跑掉。
       在医疗费用的沉重压力下,许多人开始意识到购买商业医疗保险的重要性。购买商业医疗保险后,对社会医疗保险做出补偿后的剩余医疗费用,商业保险公司将按照保险条款理赔。通过支付日常和稳定的较小开支,就能够满足不可预测和数额较大的医疗费用需要。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商业医疗保险逐渐摆脱了作为人寿险附加险的角色,成为独立的险种。目前各保险公司提供的商业医疗保险产品数量已超过300个,提供三方面的保障:当被保险人患有条款列明的疾病时,给付约定的保险金额(疾病型);对被保险人医疗发生的费用予以补偿(费用型);弥补被保险人因罹患疾病导致的收入中断或减少造成的损失(补贴型)。
       在美国,商业医疗保险的费用支出占全国医疗费用总支出的54%,由商业医疗保险提供保障的人群占全国总人口的63%。而2002年我国的商业医疗保险保费仅为321亿元,占全国医疗费用总支出的6%,由商业医疗保险提供保障的人群也仅占全国总人口的3%左右。商业医疗保险具有非常广阔的市场前景。
       俗话说,存钱不如存健康。当选择商业医疗保险如同选择一件商品方便时,请给自己的健康上份保险,双保险。

原文刊登于《消费日报·新消费周刊》2004年2月6日

本文作者: 路客
版权声明: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 CC BY-NC-SA 3.0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