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户外之美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赵嘉谈户外摄影器材的选择
出门拍摄,考虑携带器材问题的出发点应该是拍摄计划包括什么,所携带的器材要由拍摄的题材来决定,所以摄影师和文字作者最明显的区别就是需要更好的体力。不过,摄影是很有弹性的工作,我有时也连续几个月只用一部袖珍机拍画册。
曾有家机构请我拍摄关于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专题,由于需要借助很多当地的交通工具,我反复权衡需要携带的装备,事实证明这样的权衡是正确的,因为我不仅和当地人一起挤过肮脏的长途汽车,和朝圣者一起搭乘灰扑扑的卡车后厢,在结冰的小路上骑着马去拍摄雪山里的牧场,还在大雪封山的时候背着包徒步了若干个小时。
艰苦的拍摄最考验装备的合理性,旅行结束后我对这次的器材配置非常满意,下面就借它来分析摄影包里到底需要什么。
摄影包与相机
摄影包最重要的是防震、防水、防尘;另外,可靠和不起眼。我喜欢双肩摄影包,背负起来舒服得多,而且可以外挂三脚架。双肩摄影包在取器材的时候是有点不方便,通常我同时会配合一个中型的摄影腰包,只有在城市里希望不起眼的时候我才用单肩摄影包,我从不在旅途中使用大型单肩摄影包。
我那次携带的是Micro Trekker 110双肩背包,体积很小,可以放进我的登山包里面,这一点很重要,尤其在用公共交通工具进行长途旅行的时候,行李越少,丢失几率越小。包里共有Alpa、哈苏Xpan、康太时G2和4只镜头,一台袖珍相机以及一台数字相机,涵盖了我钟爱的报道题材(G2),独特的宽画幅(Xpan),特别优异的影像质量(Alpa),灵活的拍摄(T3)以及资料的留存(数字)。
打包的原则是要机器彼此隔离,但又紧密地填充在包里,如果器材之间的间隙过大会在颠簸中受损。
测光表
测光表不是必需的器材,但是对于拍摄反转片和中大片幅来说,有了它会让你的曝光变得更简单精确。
闪光灯
我是喜欢用现场光的摄影师,原来只在接受商业委托拍摄的时候,为了追求独特的视觉效果才用闪光灯。闪光灯不光是在晚上用,在白天也经常可以拿来补光,尤其在时间紧迫,拍摄条件又差的时候,尝试用闪光灯带来不同寻常的视觉效果经常对我有帮助。
滤镜
我个人一向认为除了商业使用以外,有色滤镜最好别用,用滤镜的作品多数显得缺乏创造力和生硬。
镜头保护装备
UV镜要用你买得起的最好的,常用的镜头最好配上遮光罩。我在西藏工作的时候发现有些当地的小孩子对镜头的前片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以至养成了抚摸镜头的习惯,而且下手又快又准,总趁你不备时,屡屡得手。
镜头的清洁是个大问题,考虑到镜头或者顶级UV镜的昂贵,镜头能不擦就不擦,要擦,镜头水最好用好的。气吹、刷子和脱脂棉也都必需。气吹要用单向吹气的,绝对不要用硬质的镜头纸直接擦镜头,那效果和砂纸差不多。
防水箱
其实摄影包并不是摄影师的必需装备,尤其在你不想让人知道你是个“拍照片的”时。许多防水箱并不比一台袖珍相机大多少,但防水防震性能是相同的。相机放在防水箱里,往双肩背包里一扔就可以,非常不起眼。
X光袋
尽量不要让你的胶片过X光检查,不要相信X光机上说的“胶片安全”之类的话,我每次旅行一定会带X光袋。尽量和气地和机场安检人员商量请他手工检查你的胶片,反正我在国外从来没有被拒绝过。
掌上电脑
摄影师要养成记录和写作的习惯。我自己使用掌上电脑,可以轻易地放进口袋里,记日记、坐长途车时听歌、写新书、查资料、看电子书、收发E-mail、看别人的图片专辑,重要的是,不浪费点滴时间。
其它
我的摄影包里还有一些小零碎,如多用螺丝刀、多用工具钳、用锂电池的特别耐久的手电、针线、备用电池等等。
器材的维护与保养
首先是要常用常新,做到每天清洁相机,特别是在环境脏乱地区,无论每日工作多累,结束工作后,都必须做好器材的保洁;同时还要经常检查器材的性能状况。
风吹雨打都不怕
坏天气是摄影师最好的朋友,所有平常的生活场景在坏天气的时候都会变得格外令人触动,所以我从来不希望自己在任何时候收起相机,那么,遇到最直接的问题就是防尘、防水。当然,最具防护性的相机是水下相机,但它们不适合全天候使用,很多相机厂家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在专业相机上采取防水防尘的构造,如果有水溅在机身上,只要及时擦掉,就不会危害相机,甚至可以短时间在霏霏细雨里拍摄。
平常的器材具备一定的防水性也是可能的。在雨不大的时候,用一个不漏水的塑料袋套住你的单反相机,再把遮光罩装在镜头上,用小刀把镜头前面的塑料挖掉,你就可以得到一个基本可以在小雨中拍摄的相机了,它不会影响你相机的AF和AE性能。当然,你最好用胶布把塑料袋和相机连接的有缝隙的地方粘一粘,安全性会更好些。在大雨中拍摄是个问题,最好的解决办法当然还是使用专门的防水罩,但它们一般很昂贵。
摄影包的防水当然也很重要。我很喜欢Lowepro的摄影包,我自己经常背的Stealth Reporter 600AW有两套防水罩,一套藏在上盖的旁边,可以在小雨的时候盖住上部;另一套藏在包的最底部不起眼的地方,可以在大雨中拉出来把整个摄影包严密地包裹起来,提供最安全的保护。我非常欣赏这样的设计。当然,最防水的还是专业的防水箱,不过说实话,提着这样的箱子出去也够辛苦的。
户外店里通常会卖一种防水袋,体积很小,很轻,是用压胶的不透明尼龙做的,封口的时候把边折回几折,扣上搭扣就OK了,基本可以保证100%防水,成本很低,必要时也可以放置摄影器材。
(文/赵嘉,网名G2。作为摄影师和摄影指导,与多家欧洲和国内人文地理、时尚杂志及相关机构合作;长于纪实和报道专题,并喜欢尝试关于影像的各个领域;摄影方面的文章见诸国内摄影刊物;创作的专著、画册有《走西藏》、《西藏》、《阿里》、《兵书十二卷》、《顶级摄影器材》等,其中《兵书十二卷》入选当年TOP 10摄影畅销书。)
色驴户外小经验
什么都带 = 什么都没带
户外摄影,并不完全等同于背包+相机,按照这个逻辑来装备,你既不可能玩好,也不可能拍好。
曾经带着多个机身和镜头,抱着这该是最理想的搭配的想法上路,可真正面对风景时,我才发现大部分时间花在想着该用哪个机身更好,换上另一个镜头效果会怎样,是不是该几个焦段都拍下来,结果在选景、用光和构图上却考虑得很少,或者说我大部分的精力都耗费在了被动的适应器材上。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所以我宁愿在器材和焦段得选择上想得少一点,强迫自己适应一到两个焦段范围,练成必杀技。
即使有了很轻便精干的器材组合,你也会发现如何携带还是个大问题。当肩膀的位置已经被大背包占用时,你只有两个选择,腰包或是斜挎胸口的小挎包。腰包取用方便,但容量或载重时稍大就会使你走路极不舒服,只适合放口袋机;挎包的容积相对宽松,空间适合放下单反或小个头的120机器,但也只适合一机一镜,最多一机两镜。
当找不到北时
装备说完了,还得谈点户外小经验,首先是迷路。
也许很多人真的相信只凭指北针或者自然界的南北常识便能找到回家的路,其实除非是平原或戈壁,否则如果没有大比例尺地形图的配合,那么它在山林中的实用性极其有限,而国内的大比例尺地形图一般人难以获得。即便拥有等高线图,也不是两点连一线那么简单,必须拥有扎实熟练的地形学功底,有基本的读图识图能力。这时也许你会想到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但你对其稍加了解便会发现,如果没有相关电子地图或大比例地图的配合,没有前人的GPS数据参考,那么它所能起的最大作用只是完整记录所走过的线路轨迹以保证你能安全返回。
既然迷路是如此可怕和危险,那么最好把它扼杀在摇篮之中。为了合理规避不必要的风险,在没有十足把握的路线上,必须尽最大可能避免在坏天气和夜晚行走,并随时做好撤退或就地扎营等待时机的准备。在坏天气或夜晚探路,所消耗的体力和所完成的路程将完全不成正比。长期安逸的城市生活也许已将我们的洞察力削弱和麻痹,那么要提醒你,行走过程中,请注意特殊的地貌、合适宿营的空地、特定的水源、河流的宽度和走向、植被的分布等等,注意经常回头,刻意把背后的环境和风景经过大脑加深印象,这样,当你一旦需要掉头回撤时,大脑中储存的记忆断面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当然,线路的记录现在可以交给GPS来轻松可靠地搞定,但是在任何环境下,养成仔细观察和警觉的习惯,这是任何装备和书本知识都无法带给你的。
也许你实在是够倒霉,终于还是迷路了,可行的办法是充分利用地形地物防风保暖,保持体能,避免失温,必要时扎营等待。在黑夜过去或天气好转之后,你就有了希望,找到附近制高点或空地仔细观察分析,可能会找到正路。如果你倒霉到家晕头转向还是找不到,那么,哪儿也别去,乖乖呆在原地别动,等待救援。还有一个选择——顺流而下,理论上讲只要下到山谷,必有河流或小溪,顺河岸而下,几乎一定会遇见山中农户。
避免夏天被冻死
户外摄影的另一个大敌是失温。死于失温说得通俗点就是冻死,具体点就是由于体温过低造成的一系列生理反应导致个体死亡。理论上来说,只要吃得饱穿得暖就可以避免,但具体到山野环境中失温确实危险至极。
导致失温的因素一般有恶劣天气、缺乏适当的保暖措施以及体能的严重衰竭。如果碰上上述三要素中的一条,那么你要谨慎行事;碰上两条,你得准备应急措施;如果三条都碰上了,就考虑后事吧。
秋冬季登山遇风雪的几率很大,夺走你体温的不光是外界的低温,大风也会加速体温的流失,因此通常有环境温度和体感温度两个概念,我曾经有在雪地中热得穿衬衣的经历,也有过在同样地点夏季穿上所有衣服仍然寒冷的感觉,这些都可以用体感温度来解释。因此,户外服装通常需要强调良好的防风性。如果由于风雪的缘故被困,寻找适当的地形地物阻挡风雪或者搭建帐篷是首要考虑的,如果没有合适的地形可以避风或搭建帐篷,比如在倾斜的山坡上,那么就地使用包括帐篷外帐、雨披、防潮垫、睡袋、背包、塑料布等等手头一切可供利用的东西构建临时掩蔽空间,哪怕是一古脑地包在身上,也可以最大可能减缓热量的散失。
保暖,绝不是多穿几件衣服这么简单。即使是炎热的夏季,在高山上由于失温而冻伤甚至死亡的事例也屡见不鲜。首先必须避免“湿身”,穿着透湿的衣服,在一定风力作用下,体感温度甚至可以低到零度以下。如果买不起昂贵的正品户外冲锋衣,那么各种雨衣、雨披甚至塑料布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代替,但代价是行走时的不舒适和憋闷,内部会凝水甚至结冰。内衣最好采用排汗的功能性材料,否则里面汗湿的感觉和外面淋湿一样不好受。
说到保暖就不能不说说“火”。野外的夜晚没有什么比围着火堆喝杯热茶更让人振奋的了。如果带有气炉或喷枪,生火还比较好办;否则,林间的松果和桦树皮等都是富含油脂的易燃品;也可以带一点固体酒精、报纸、蜡烛或浸透煤油的木屑以方便引火,好带也好用。引火的工具最好的还是火柴和一次性打火机,当然要千万注意多带一两个备用并做好防潮措施,至于ZIPPO这样的玩意,还是免了吧。请一定注意,我决不提倡出于娱乐目的的篝火,另外生火处千万要远离易燃的帐篷和秋冬季的森林。
写了这么多,只是一些很有限的个人经验和看法,具体操作起来,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对待。千万不要以为看了一些纸面上的东西加上先进的装备和青春的热情就可以征服自然,人还是太脆弱了。对于自大、盲目、冲动、个人英雄主义和藐视自然所造成的悲剧,我个人不会表示任何同情。
(文/周本州,网名GRAYKNIGHT。典型的“色驴”,有闲爬山,无闲便烧装备,在户外旅行与摄影中寻找生命的乐趣。著有《行走秦岭七年间》。)
开始你的鸟类摄影之路
几年前,在北京玉渊潭公园的一片树林中,偶然发现有几只大斑啄木鸟频频光顾,于是我就将刚刚买的400毫米白色大炮架在三角架上对着它们喜爱光顾的树枝开始傻等,希望它们会进入我的镜头。那天我的运气的确是太好了,它们不但飞了回来,而且还不断在我的镜头里面摆POSE,就这样第一次拍鸟我就很幸运地拍到了比较满意的照片。那个时候一点野鸟拍摄的经验都没有,就只记得自己惊呼着不停地按动快门美美过了一把瘾,引得路人纷纷驻足觉得这人不正常。第一次拍鸟让我永远难忘,也正是这个偶然的机会让我走上了鸟类摄影之路。
或许你是个观鸟迷,或许你是摄影发烧友,再或许你刚刚开始对用相机记录这些美丽的小精灵感兴趣,无论是哪条途径把你引入到鸟类摄影,在继续你的鸟类摄影之前,需要在心态和知识结构上做出一些适当调整。作为一个观鸟迷,你需要补充有关摄影方面的知识;作为一个摄影爱好者,你需要补充追踪拍摄鸟类的技巧。你需要重新思考对待鸟类的态度和研究方法,不仅把它们当作活的生灵,而且要当作你的拍摄主题,要善待它们,而不是像小时候那样去拿弹弓打它们,也别想着把它们捉住放到你家的后花园去拍摄它们。
真正尊重野生动物的摄影永远是拍摄主体第一,拍摄者第二。
鸟类摄影器材的选择
- 相机品牌和相机系统
相机品牌时下最流行的要算是佳能了,它拥有完整的自动对焦镜头系列,功能先进的数码单反机身,还有各种不同类型的摄影附件。这一品牌系列器材有着轻便与操作速度快捷的优点,比较适合于鸟类这种敏捷度高的拍摄主体。
目前,还有尼康和索尼两个大品牌相机厂商,他们和佳能一样有着庞大完整的器材配件和维修能力,都可以满足拍摄鸟类题材的器材要求,但是由于各品牌厂商在国内的销售策略不同,所以关于品牌的选择还是根据自己的喜好以及所在地品牌的销售情况来决定自己的品牌选择意向。 - 机身的选择
考虑到鸟类摄影的特点,机身有几项功能是必须具备的:
A. 可以更换镜头的数码单反机身。
选择一部可以自由搭配同一品牌镜头的单反相机机身非常重要,佳能目前可以有一系列单反数码机身,价格从低至五千元的400D到价值数万的专业数码单反机身1DS MARK II可供选择;尼康也有很多选择,如低价位的D40到发烧级的D200,当然也有顶级的D2专业数码单反系列;索尼目前的选择最少,只有100M可以选择,不过可以相信,在新的一年里,索尼将会有新的专业或者发烧级数码单反机身出现。
非专业的数字相机和傻瓜相机,受限于搭配镜头焦距长度范围的有限,而且不能更换镜头,在构图与取景上都不适合鸟类摄影。
B. 自动测光。
自动测光功能各个品牌都有自己的叫法,其中中央重点和点测光却是比较一致的叫法。自动测光技术的发展已经可以让你把注意力集中在拍摄主体,用相机跟踪而不会让周围环境和不必要的光线对曝光产生不利影响,以获得最佳的拍摄效果。拍摄时,也可以通过数码机身的回放功能,及时调整曝光组合。
C. 手动曝光模式。
手动曝光功能可以应对光线条件多变而主体的曝光条件不变的情形,对于要求严格的摄影师来讲,可以按照自己的习惯去控制。现代的单反机身都有此功能。
D. 反光镜预升。
反光镜预升即使是在相机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也算是一项专业功能,它可以通过配合使用三脚架,减轻因反光镜弹起引发的机身震动。使用价格昂贵的大光圈长镜头拍摄时常会由于光线照度不够,快门速度过低而影响成像的清晰度。在快门速度低于1/30秒时,即便使用快门线,反光镜的弹起依然会造成微震而影响成像质量。镜头越长,些微的抖动都会被放大到最终的影像上。
E. 自拍器。
以慢速快门进行摄影时,如果使用超望远镜头,纵使三脚架够强固仍免不了因手指按动快门造成机身、镜头的上下晃动,而导致成像不清晰。使用自拍器配合反光镜预升功能,让相机在相对稳定中完成曝光,获取百分之百的锐利影像,不过只适合拍摄处于相对安静状态的主体,否则会使影像模糊,或拍摄主体离开取景范围。
F. 自动对焦。
自动对焦是现代相机的基本功能,当然这个功能的增加并不影响手动对焦,手动对焦在拍摄鸟类时还是常常会被用到的。建议你在选择单反相机时,选择那些可以自动对焦也可以手动对焦的机身。现在自动对焦的速度越来越快,快速反应的对焦速度有利于拍摄快速移动的鸟类,配合可以随时手动调焦的超声波镜头,那更是如虎添翼了。
G. 说明书。
说明书随身携带有百利而无一害,书到用时方恨少,随时随地翻阅可以让你熟悉你的器材。 - 镜头的选择
镜头的选择见仁见智,关键在于自己的拍摄目的和预算,一切以实用为基本原则,需要什么再考虑去买什么。
如果拍摄鸟类的目的在于记录或是个人欣赏,小光圈镜头是可以考虑的,但如果为了印刷、出版、比赛等目的,大光圈的原厂定焦镜头是必然的最佳的选择,如佳能的600/4 IS、500/4 IS,尼康的600/4、500/4,索尼的(继承了原美能达系统)600/4 G,这些镜头都是适合中国野外环境的理想镜头。当然各个品牌还有比较经济的镜头可供选择,如佳能的400/5.6,尼康的300/4加1.4增倍镜,索尼(原美能达)的400/4.5。专门生产镜头的大厂如SIGMA的长镜头系列也比较完善,价格也便宜很多,也不失为一种选择。
还有一点需要特别提出,千万要慎重选择各品牌的长变焦镜头作为拍摄野生动物的主镜头,其成像效果是无法和定焦镜头相比的,特别是在中国的野外条件下。
那么,鸟类摄影如何选择镜头的焦距?
鸟类摄影镜头的焦距长度可粗略分为四段,即广角及标准镜头、短望远及中望远镜头、长望远镜头、超长望远镜头。
A. 广角镜头(17-35mm)与标准镜头(50mm)。
此类镜头通常用于记录鸟类生态,注重鸟类生活的环境,鸟类仅是衬托,还可以用来拍摄大群野鸟或遥控摄影。
B. 短望远镜头与中望远镜头(100-300mm)。
依然偏重于鸟类生态的记录,也适用于拍摄飞翔的鸟群和那些比较容易接近的鸟类,如麻雀等和人类关系比较密切的城乡附近的鸟类。在拍摄时如果将人类活动与鸟的活动一起摄入画面,就会有特殊意境的照片出现。
C. 长望远镜头(400-600mm)。
此焦段镜头可说是鸟类摄影师日常必备的,理想的放大倍率、合理的价格、重量适中便于机动、焦外成像讨人喜欢,只需小心地接近拍摄主体,就可以得到理想的影像。
D. 超长望远镜头(600-1200mm)。
想把野鸟摄影当作一辈子事业的人可以考虑这类镜头,它们非常昂贵、笨重、精密和脆弱,需要重型三脚架支撑,疲惫不堪与挫折感经常伴随你,但是超长镜头的高倍率可以让摄影师在不惊动鸟类的安全距离下工作,配合增倍镜,可以从大群水鸟中拍摄出美妙个体。
大光圈超长望远镜头对于要求严格的鸟类摄影师来说,无疑是首选。通过调整数值低的感光度,获取精细颗粒的照片;也可以通过提高感光度数值,获得更高的快门速度来凝固快速飞翔的鸟群和抓取展翅预飞的瞬间;也可以在低照度场景中配合稳固的三角架和提高感光度来获得相对清晰的影像。它大大拓展摄影师的想象空间,帮助摄影师完成有时侯看起来几乎不可能的拍摄机会。 - 三脚架的选择
尽管都使用望远镜头,比起体育摄影,拍摄鸟类对三角架的要求非常高,“没有稳固的支撑就没有成功的鸟类摄影作品”。选择稳固的三脚架时,一点都不能心存侥幸。对许多摄影题材来说,三脚架或许不是必需品,但三脚架对鸟类摄影是绝对不可或缺的,而且还往往视不同拍摄情况需要选择不同样式的脚架。
曼福图的503摄像架套件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价格不是很贵,却很实用。套件中云台是液压式,左右转动和上下摇摆很均匀,缺点是不利于拍摄快速飞行的鸟类,不过经过一番练习后,还是可以拍摄飞行的鸟类的。摄像云台和摄像脚架的连接部位是碗式球座,利于快速调节云台的平衡。摄像脚架有快速打开功能,利于快速放置。该云台承重8公斤,摄像脚架承重15公斤,可以支撑600mm镜头加机身的重量。
还有些特殊脚架。当以车辆作伪装,或临时无法下车使用脚架时,车窗脚架可以提供摄影时的稳定性和便利性。装有聚丙烯塑料原料或豆子的豆袋可以让你利用一切可能的突出物(石头、木桩等)稳定镜头,机动性很强,也很稳固。 - 附件的选用
为了更好实现你钟爱的鸟类摄影,还需要一些五花八门的辅助设备,这些有用的辅助装备可以将精良器材的功用给予延伸,所谓花小钱可以办大事。
A. 延长管。
使用延长管可以缩短镜头的最近对焦距离,但会损失无限远部分的焦距。延长管由于没有镜片的构造,所以不会降低镜头的光学品质,但会损失一点进光量。有了它可以应对野鸟忽远忽近的恶作剧,近到无法对焦时使用延长管就成了惟一的补救之道。拍摄体型较小的鸟想拍出较大的影像,使用延长管是不错的选择。
B. 快门线。
快门线的用途是避免直接用手按压相机快门按钮产生震动。600mm的镜头放在稳固的三角架上,轻微触碰就可以从取景器中看到明显的晃动。因此,在快门速度低于1/30秒时,尽量使用快门线触发快门,同时配合反光镜预升功能,以获得清晰的影像。
C. 闪光灯。
闪光灯用在顶光情形下,使用前要先判断一下是否会对鸟类造成惊扰。使用闪光灯有四个重要的帮助:平衡色温、弥补快门速度、使画面色彩饱和、增加野鸟眼睛的反光点以突显眼神。使用闪光灯经常会碰到红眼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可以将闪光灯通过闪光灯同步线外接于远离镜头拍摄方向之外的支架上。
D. 聚光罩。
聚光罩可以集中闪光灯的闪光向更远的距离输送,提升闪灯有效距离。
E. 三脚架护套及置物袋。
三脚架的三只脚套上一层衬垫有许多好处,可以减低脚架在运输过程中碰坏的机率、保护手指不被夹伤、降低扛在肩上的压迫感,最重要的是预防寒冷。三脚架置物袋可减少在背包及口袋中寻找和摸索常用物品的时间。此外,饮用水、备用机身等重物也可以放入,以增加三脚架的稳定性。
F. 伪装帐和迷彩装。
伪装帐可以说是所有从事野鸟摄影的摄影师想要近距离拍摄到鸟类自由自在的行为表现的照片的必要装备之一。伪装帐材质要轻便通风,架设方便,否则烈日下闷在帐篷里几个小时,超过四十度的高温非一般人所能承受。国内市场上有迷彩帐篷出售,建议购买那种带独立外帐的帐篷,进行鸟类摄影时可以只使用外帐,并且可以随时移动。有些外帐的支撑是靠内帐来维持的,不建议选择。
迷彩装包括迷彩上衣、迷彩裤、迷彩帽、迷彩手套、用迷彩布制作的大炮用的迷彩罩,三脚架也可以裹上迷彩布,或喷上迷彩色,看起来完全是特种兵打扮。迷彩色还要与拍摄主体所处环境相符合,市场上有夏季迷彩和冬季迷彩可供选择。
G. 遥控装置。
如果想拍摄隐密性高、敏感或繁殖中的鸟类,为了减少干扰,增加拍摄成功率,最好使用遥控器进行拍摄,佳能的遥控器套装最远可以在100米外进行遥控操作。
H. 清洁工具。
野外工作不比室内,器材时常遭风沙、杂物侵袭,如果不经常清除沙尘,数码相机的关键部位CCD被尘土污染的机率就会非常高。在野外常用的器材清洁工具有清洁吹球、毛刷、拭镜纸和鹿皮。清洁时请小心,务必按照相机清洁程序来操作。
I. 背包。
鸟类摄影师的相机、镜头、云台、脚架,加起来超过十公斤,在野外有时需要长距离徒步,一个舒适的双肩背包是理想选择,高品质的摄影背包可以让你轻松背载大堆器材,质量和使用寿命都有保证。大型摄影背包是性价比较高的选择,乐摄宝的双肩背包系列有全防水的背包,让你从容应对复杂多变的户外气候。
J. GPS。
野外拍摄时,开启GPS跟踪,可以让你的拍摄数据和地理信息有效组合起来,获得更准确的鸟类数据,拓宽你的兴趣领域。
了解鸟类习性才能更好地拍鸟
鸟类是我们的拍摄主体,可以通过一些书籍获取鸟类分类学的基本知识:鸟类的生理构造、生活习性、分布区域。再去野外实地观察鸟类,观察和记录它们的环境、行为动作,和鸟类研究的科学家、爱好者交朋友,有机会参加他们的鸟类调查活动,他们会给予你很有意义的信息帮助,告诉你一些关于鸟的秘密,把你满意的作品送给热心帮助你的朋友们,这既结交了朋友,也为你的鸟类摄影创作带来便利。
结合鸟类的特点,我们可以采取相应的方法来拍摄鸟类。
- 适应独特生态位的视力
鸟类的眼睛大而显著。人类的眼睛只占整个头部重量的1%,而鸟类的眼睛却是整个头部比重的15%。鸟眼的晶体和角膜以某种角度向外凸出,由一圈十几片扁平的小骨片加固。鸟眼占据了所在位置所有可利用的空间。鸟眼的位置取决于特定的习性和生态位。捕食性鸟类的眼睛向前,使得它们具有高度的双目视野,可以在单调的背景中更容易发现猎物。另一方面,被捕食者的眼睛位于侧面,这种单目视野范围很大, 能最大限度地注意到冲过来的天敌。
鸟眼既有与其他脊椎动物相似的构造,如角膜、晶体、虹膜和被称为玻璃体的凝胶状物质分开的视网膜,也有其重要的特征,使得鸟眼完美地适应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态位:鸟眼较平,所以在任何时候都能看到较大而清晰的图像;鸟眼聚焦更有效,因为它在看物体时角膜和晶体的曲度都可以调节;最重要的特征在于视网膜,它的厚度是其他脊椎动物的两倍,具有一个或两个视凹。视凹是图像接收和提高分辨率的视网膜神经细胞高度集中的区域,这个最敏锐的区域用于观察物体的细节和确定距离,当鸟类摆动头部时,鸟眼通过对比近处的物体移动看起来比远处的物体快多少,来准确确定距离。
逐步接近是适用于鸟类摄影的基本方法。接近鴴鹬类涉禽鸟,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先接近到一定距离,这个距离尺度的把握和判断需要经验的积累。如果发现它们的捕食或饰羽动作停止,头部开始左右摆动,这是鸟类在判断你到底是否对它构成威胁。你要停下来,用眼睛的余光或者透过镜头来观察它的下一步动作。这个时候,它仍然会继续观察你。等到它开始原来的动作,你再继续慢慢移动你和你的相机。就这样停停走走,直到拍摄到满意的照片。和人眼一样,鸟眼也很难判断逆光中物体的颜色,所以可以选择顺光的拍摄位置,这时候相对于鸟来说你处在逆光位置,只要身着深色服装,并且有足够的耐心,小心翼翼慢慢接近,让鸟觉得你是个缓慢移动的物体,而不是威胁它的动体。 - 鸟的个体大小决定了安全距离
野生状态的鸟类和人类常要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根据鸟的个体大小不同,安全距离不同,个体小,安全距离小,个体大,安全距离相对远些。比如麻雀,平时可以接近它到一米远,但是如果你手拿镜头,不到五米它就可能飞了;雁鸭类、鸻鹬类的鸟更怕人一些,大型的鹤类和鹭类则更是你一露头它就立刻飞离。
拍摄小型鸟,如喜欢在庄稼地里觅食的鹨、百灵等大群雀形目鸟类,甚至那些体型相对大些的鸫和椋鸟,你可以先在它们觅食地周围大胆地来回走动,观察它们的觅食路线,让它们熟悉你的身影,觉得你对它们没有威胁,然后寻找一块凹地,低角度架好相机,慢慢等待它们进入你的镜头。
拍摄大型鸟类如天鹅、鹤等,也可以采用逐步接近的办法,但时间可能比较长,可能会花费数小时。
在确定了鸟的飞行路线、觅食区域、光线、风向等因素后,伪装蹲守是个有效的方法。事先在选择好的拍摄地点搭制好伪装,简单的伪装四个柱子和几块迷彩网就可以完成,不要急于进入伪装,让它们先熟悉你的伪装几天,观察它们对伪装的反应,一旦确定它们适应了伪装,就可以进入拍摄地点。可趁黑夜进入伪装,等天亮后伺机拍摄。只有反复实践才可以拍摄到理想的照片,不可能一蹴而就。 - 灵敏的听觉
除了那些靠嗅觉觅食和回巢的鸟,大多数鸟类的嗅觉和他们灵敏的视觉相比差出不少。鸟的听觉则非常灵敏,尤其是那些喜欢鸣叫唱歌的鸟,它们靠辨别鸟的鸣叫来判断雌雄和各种声音信号。
拍摄那些喜欢鸣叫的鸟,需要摄影师极度的安静,尽量在埋伏好的隐蔽中避免出现大的响动,这主要指相机的快门声音,可以使用专门的消声装置来降低。你也可以采用学叫鸟类鸣叫的办法使拍摄的主体由于听到熟悉的叫声而停留时间更长一些,以便让你有更多的拍摄瞬间。 - 领地范围
每种鸟都有自己的势力范围,一般就是它们的觅食场所,到了繁殖季节,巢穴周围则是它们最敏感的领地。不同的鸟有不同的领地,这和它们的取食特点有关。一旦确立了自己的领地,就会有一些习惯性的落脚歇息、观察、觅食的地点,找到这些地点对摄影师来讲就显得尤其重要。找到这些理想的拍摄点,就意味着你可以不使用那些笨重的超长焦镜头了。通过预设焦点,将焦点锁定在事先观察好的落脚点,在远处的隐蔽处用望远镜观察鸟是否来到你设好的焦点位置,并随时通过遥控器启动快门。 - 整理羽毛和水浴
整理羽毛是鸟类重要习性之一个。没有必要的整理,鸟将很难飞翔,甚至不能保持悬浮状态,因为分散的羽毛会让鸟类失去浮力,在飞行中不能有效的发挥羽毛的效用。通过整理还可以使羽毛重新涂上油脂,保持柔韧和防水,减少和消灭细菌、真菌。水浴可以去掉羽毛上的泥土和碎屑,次数取决于天气,热则多次,冷则少次。
鸟在这个时候大都比较大胆,忘乎所以,摄影师可以通过缓慢移动接近的办法靠近,拍摄到很有意思的饰羽图和水浴图。认真寻找一些小型而隐秘的水源地,没准那里将会是你下一个理想的拍摄场所。 - 繁殖季节
尽管鸟类在大小、体型和色彩方面有惊人的差异,但它们都有进食和繁殖的需要,这两种动力导致每年周期性的求偶、婚配、营巢和育雏生活。每年春季开始的繁殖季节对于鸟类摄影来说无疑是黄金时间,其间每个点滴都很重要。了解鸟类繁殖期间一系列繁琐复杂的动作行为可以通过平时观鸟活动来了解,也可以向动物学家学习。
繁殖季节的鸟类相对于平时来说比较容易接近,但有时也显得更加疯狂,它会为保护领地和雏鸟向你发起攻击。尽管可以靠近,但是为了不影响鸟类重要的生命行为,还是离得远一些好,伪装隐蔽的作用在这时也显得比平时更重要,总之我们不能为了拍到好照片而影响到鸟类本身已经不平静的生活。 - 迁徙路线
季节更替,冷暖无常,为了繁殖候鸟开始长途跋涉。在开始迁徙前,鸟极度兴奋并开始集群,这个时候是拍摄群鸟的好时机,场面蔚为大观,而到达新的迁徙地后,由于长途跋涉消耗过大,急于补充食物,这个时候是拍摄个体的好时机。我国的几个著名保护区,如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鄱阳湖自然保护区、额尔多斯自然保护区都是迁徙鸟类栖息地。北戴河是全世界鸟类爱好者的福地,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使得每年在这里过境的鸟类达到四百多种。沿我国海岸线还可以找到一些非常好的鸟类迁徙中的休息地。 - 身边的花园和城市公园
也许你没有注意到自己身边的很多环境中就生活着很多的鸟,麻雀整天在我们身边飞来飞去,喜鹊也许已经是你家阳台的房客,可爱的啄木鸟可能就是你家的小宝宝发现的。城市公园,虽然生态环境比野外简单,但生活在这里的鸟比在野外的那些鸟要好拍得多,不用长焦距镜头,只要你愿意发现,它们就在你身边。有时随身携带的傻瓜相机就可以将它们拍摄下来。
鸟类摄影道德观
简单地说就是:拍摄主体第一,拍摄者第二。
拍摄飞行状态的鸟类,是每位鸟类摄影师都钟爱的,有些人为了拍摄飞翔的鸟而采用人为驱赶,这是非自然的拍摄方法。当别人夸奖你的成功作品时,他们并不知道背后的故事,相信每个崇尚自然的欣赏者都不会把这样得来的照片称为美的作品。
让鸟在大自然中继续自由地生活,让你的镜头记录下它们的美丽影像。
(文/耿栋,三年前离开北京到四川发展野生动物拍摄事业,记录下许多珍贵的野生动物原始生活状态。他是一位偏重于西南地区生物多样性的摄影师,将自己定义为“环境保护摄影师”,后成立西南山地影像工作室,现任绿人中国自助游频道制作人。)
从攀岩爱好者到攀岩摄影师
摄影与攀岩的姻缘
摄影是我从大学时代开始的爱好,攀岩则是在工作之后的嗜好,前者已有十多年的历史,后者也有六年多的时间,二者本来毫不相干,互不搭界,怎么会结下姻缘,结合到一起的呢?
大学期间,我着实喜欢上了摄影,买相机、配镜头、钻《纽摄》、看影展、冲胶卷、进暗房,干了一个摄影爱好者力所能及的事情,感觉自己的摄影水平与日俱增,并沾沾自喜欣赏自己所谓的“作品”,冥冥中预感到一位大师即将诞生。总之,是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世界中,无法自拔。
几年下来,摄影上没有任何建树,开始怀疑自己生不逢时,身处和平年代,没有机会经历轰轰烈烈的重大事件,恨不得早生几十年,在轰轰烈烈的革命大潮中接受洗礼。工作后面临的社会压力和残酷现实让我逐渐认识到之前的想法是多么不切合实际,多么幼稚,多么……。就这样,一个大泡泡破灭了。
之后的几年是暗无天日的外企打工生涯,除了每个月拿到薪水的那一刻略感欣慰外,其它时间都是痛苦的煎熬。2000年6月的一个晚上,偶然的一个机会让我接触到了攀岩,没超过五分钟便喜欢上了她,至此改变了整个人生轨迹,让我的生活重新充满色彩,一切变得靓丽起来。
有人说“攀岩是一种生活方式”,的确没错,她不仅仅是一种运动方式,也不光是一种爱好。通过攀岩,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体质,改变一个人的生活圈子,改变一个人看待事物的方式,改变一个人的精神面貌。于是2001年,我辞去工作,去了国内攀岩胜地——阳朔,在那里开了一间酒吧和攀岩俱乐部,开始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从那段时间开始,我又重新拾起摄影的爱好,拿起相机拍照,不过拍的不再是花花草草、静物小品、写真人像之类的题材,而是爬上高高的岩壁,拍那些岩壁上的舞者,那些攀岩的勇者。身处国内最棒的攀岩场地,有机会接触到国内最优秀的攀岩者和来自世界各地的攀岩爱好者,每每看着他们在岩壁上舒展自如,行云流水般的攀爬,让我除了感到惊奇、敬佩的同时,能够把那些惊险、难得一见的瞬间收入镜头,展现攀岩的独特魅力便成了我摄影的源动力。
安全地拍摄攀岩
与在平地上的拍摄不同,在岩壁上摄影受到的限制非常多。首先,要确保摄影师自身的安全,这就要求掌握基本的攀岩技能和相当的器械操作技巧,有时必须先于攀岩者爬到线路的顶点,设置好固定绳,才能开始拍摄。其次,在拍摄过程中尽量不要干扰攀岩者,摄影师的位置选择不当还会危及攀岩者的人身安全,这需要根据线路情况做出合理的判断。最后,摄影师长时间吊在岩壁上并不是一件舒服的事情,风吹日晒、蚊虫叮咬、跌打擦伤是家常便饭,安全带压迫腰部和腿部产生的疼痛感是最难以忍受的。当然,一滴汗水一份收获,每当拍到自己满意的攀岩照片的时候,再多汗水和再大付出也是值得的。这几年,累计有数百幅攀岩类照片发表在十几种杂志、报刊上,并且有七幅精彩照片刊登在户外杂志封面上。
首先,学会攀岩。
对于准备尝试攀岩摄影的朋友来说,最难的一步就是学好攀岩,攀岩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所拍照片的质量,爬得越好,拍得也会越好。一个好的攀岩摄影师应当具备相当的攀爬能力,这需要长时间的艰苦训练和一定量的经验积累。
同时练习攀岩也是一个了解攀岩的圈子,结识岩友、掌握业内动向的最好机会,也有助于摄影师理解攀岩的内涵,通过自己的照片来表现攀岩中力与美、钢与柔的精髓。
其次,简化摄影器材。
相机对于摄影师而言,就像士兵手中的枪,是进行摄影创作的武器。摄影器材娇贵、脆弱,遇到像攀岩这样经常磕磕碰碰的户外运动,无疑是很危险的。保护自己的相机,对于一个攀岩摄影师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岩壁上拍摄的时候,尽量简化器材,选用轻便、耐用的相机。相机和镜头经常磕碰的部位,可以缠上一些胶带予以保护。另外,在高空操作时给相机系上一条3mm的辅绳做备份保护,将其连接到安全带上,也是明智之举。这样,相机即使不小心失手脱落,也不至于坠地,落个粉身碎骨的下场。有一次我在冬天拍摄攀冰照片,相机背带上的塑料卡子突然断裂,幸好有那根小细绳,否则相机和镜头一并报废,万劫不复。
在岩壁上工作,携带过多沉重的摄影器材会限制摄影师的活动,成为累赘。在拍摄之前就应该估计好使用什么器材,特别是镜头的选择,力求精准。吊在半空中换镜头或做其他复杂的操作非常不便,更有掉落器材的可能,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我的经验是,在拍一条单段攀岩线路的时候,通常只会带一部数码单反相机和一个变焦镜头,背着她上升下降都很方便,不会限制行动。如果同时带两部相机,最好固定在一个位置拍摄,否则上升下降过程中两部相机会经常磕碰,造成损害和不便。
最后,与被拍摄者交流。
与被拍摄者交流,让他(她)了解你的拍摄意图,并得到认可和配合是获得优秀攀岩照片的途径。通过和攀岩者的沟通,摄影师可以得到详细的线路相关信息,知道线路的特点和难点所在,甚至可以估计出攀岩者会采取什么方式攀登,从而可以采用狙击战术,上升到预定地点,等候期待中的瞬间出现,适时按下快门。
我的攀岩摄影器材
与一般摄影师的装备有所区别,除了摄影器材外,岩壁摄影师还需要准备一套攀岩装备。专业的攀岩装备种类繁多,也非常沉重,应当根据拍摄主题的不同,选用适合的装备。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尽量简化摄影和攀岩器材,选用质量轻巧、便于携带的种类。
摄影器材。
2004年后,我的主力摄影器材开始转向数码,大容量的存储卡可以免去在岩壁上更换胶卷的繁琐,不用携带大量的胶片,不需要更换胶卷,提高了效率,也相对环保一些。
A:乐摄宝 Mini Trekker摄影包 B:尼康 D200数码单反相机 C:莱卡Mini II 傻瓜相机 D:尼克尔 AF-S 70-200mm/2.8 防抖变焦镜头 E:腾龙17-35mm/2.8-4 变焦镜头 F:尼克尔 60mm/2.8 微距镜头 G:尼康SB-28 闪光灯 H:反转胶片
攀岩器材。
攀岩摄影师的装备虽然也是通用的攀岩装备,但是在选购的时候会有一些要求,有的甚至可以DIY一下。安全带要选用宽大、厚实的,如果没有可以DIY一个舒服的坐垫。我使用的绳梯最后一节也安上了金属的脚踏,在上升的时候更为方便、省力。
A:35升 PVC拖拽包 B:50米动力绳 C:20米静力绳 D:安全带 E:头盔 F:上升器和脚踏 G:ATC H:Grigri保护器 I:快挂 J:FIX K:扁带 L:铁锁 M:O型锁
(文/李树,在阳朔开过酒吧,办过攀岩俱乐部,现任职于中登协岩冰部,从事攀岩推广、赛事组织工作。热爱攀岩摄影,用镜头捕捉攀岩运动中惊险、刺激的瞬间,作品多见于户外、旅游、时尚类杂志。)
镜头对向脚下的野花
“山上的野花为谁开又为谁败
静静的等待是否能有人采摘
我就像那花一样在等他到来
拍拍我的肩我就会听你的安排
摇摇摆摆的花呀
她也需要你的抚慰
别让她在等待中老去枯萎……”
田震的《野花》我想很多人都听过,路边的野花,可爱可亲,但是却少有人专门关注并拍摄它们,我也是从三年前才开始专门拍摄野花的,现在已经把它作为自己的一个长期拍摄主题。之前我只是一名普通摄影爱好者,拍摄那些常见的风景、人文片,自从和朋友一起创建山花浪漫网站,并逐渐知道那些身边常见的那些野花都叫什么名字后,我开始对拍摄野花上瘾,想把身边的那些野花拍全、认全,为此还专门买了北京植物志和一些相关书籍画册。在此后每一次的出行里,我很多时间都是在低头四处寻找,每每拍到一个新物种,对我都是一次莫大的兴奋。
记录自然里花开花落的每个瞬间,与朋友们分享对大自然的感动,已成为我夏季出行的主要目的——留住野花最灿烂的一刻,最好便是将它拍成精美的照片,可以永留纪念。想要带它回家观赏,却要三思,把它留在当地,还可供路人观赏;它化作春泥之后,更可为其他植物提供养份;而将它摘掉的话,在手里很快就会枯萎。
我们拍摄野花片前,最好先了解它的特征,才能在展现它的美态之余,又能清楚地识别品种,特别是一些有相近外貌形态的植物。为了方便日后进行鉴别,最好在拍单朵或近照之外,也能多拍几张不同角度,包含花序、果、叶、茎、生态环境等的照片,以便比对花朵的大小,获得其他特征数据。
拍摄野花时要尽量避免把花放在画面中间(那样像教科书上的图),多运用对角线、黄金分割、九宫格等构图原则。最好是画面是有两朵或两朵以上的花,一主一副、一前一后、一虚一实,成群落的野花拍出来的感觉比单朵的更能突出环境。
在野外拍摄,野花容易被周围的野藤杂草干扰,无法突出主体,最好选择背景清晰、少干扰的植株。把相机光圈放大,让景深变浅,可以令花朵从模糊的背景中突显出来,让观者的焦点更容易集中到花朵的细节上。如果没有更好的背景选择,无奈之下也可以把背景里无用的杂草去除掉一些,但尽可能减少对原有环境的破坏。
微距拍摄可以拍出与原物大小相近或大于实物的影像,由于景物被放大,一般平时没有留意的有趣细节会变得明显,拍摄出的照片往往有令人惊喜的效果。但要留意,若景深太浅,可能只有局部的细节能够清楚对焦,所以可以选定角度,寻找最合适的局部或者角度去拍摄。如果镜头有限,没有合适的短焦微距头,或者场地有限,也可以先用中焦头拍摄,回去再裁剪出合适的构图。
要留意天气的配合。大雨之后,一些较单薄的花朵不堪雨打风吹而变得残缺;太阳太猛、日落之前或者日出之后,不同的植物也许会合上花朵。可以的话,尽量利用天然光拍摄,少用顺光,多用逆光、侧逆光,以突出花的轮廓和纹理,令照片的立体感较强。有条件的话可以配备专门的微距闪光灯,在光线较差的环境下可以给花朵补光。机身自带的闪光灯位置太高,微距拍摄下打光的话会过于生硬。
不同植物的花期长短不一,多是稍纵即逝,故此要碰上合适的时机,又有合适角度的花朵来拍摄,多少要讲点运气。经常去野外的话,最好每次都带上相机,说不准哪次就有一种久寻不到的野花“跑”到你脚底下来。照片拍摄完回来后要尽快整理分类,标注上时间、地点,分清科属种。最好能找些参考书籍对照,以作鉴定。这样既可以增加拍摄活动的趣味,又可以积累对植物的认识,进而增加对环境的了解。那些不认识的植物,就把它们的图片发到专门的植物论坛里请朋友们帮忙识别。前期拍摄的角度、细节越多的片子,后期就越方便别人识别。
随着照片的积累,认识了解的植物会越来越多,跟朋友一起出行的时候,脚下的野花已经很难难倒你了,这时我就要推荐你去四川、云南的高海拔地方——四姑娘山、巴朗山、白马雪山等,那里五六月份的山上简直就是花的海洋,各种艳丽的高山花卉会让你流连忘返,待上一个月都拍不够的。
让我们山野露宿,踏水而行,用手中的相机记录自然的美丽,追逐身边的一草一木,期待山花浪漫的季节。
拍花摄影器材提示
好的技术可以弥补装备的不足,中量级的器材加上好的技术仍能拍出优秀作品。
相机
推荐使用135数码单反相机。尽管小型数码相机也有很强的微距拍摄能力,但手动对焦或是没有或是使用极不方便。传统的胶片机拍摄成本较高,不做推荐,除非你是反转片发烧友。
镜头
野外拍拍花一般带两个镜头,24mm左右的广角头和100mm左右的微距头。广角头主要用于拍摄风景,微距镜头拍花草、昆虫、人像均可。微距镜头由于经过特殊设计,焦距比一般镜头近很多,有些机种甚至可以与被摄物体只距离短短的一厘米,如此短的最近对焦距离,就直接反映在拍摄的倍率上,一般的微距镜头都可以拍摄到1:2或1:1的倍率,等于照片和原尺寸一样大。
闪光灯和反光板
尽量用自然光拍摄。用灯近拍时最好搭配环型闪光灯,如果没有环型闪光灯可以用机身闪光灯加反光板配合使用。
小型反光板还可以在背景杂乱的情况下使用,尤其是在拍那些跟背景颜色很解决的植物前,可以将反光板黑色的一面放在植物后面,突出主体。
三脚架和云台
提高摄影水平的捷径之一就是买一个好的三脚架并使用它。宁可减掉其他的腐败物品,爬山的时候也要背上三脚架。微距头的景深比较小,所以精确对焦时三脚架必不可少,再加上经常使用小光圈拍摄,使用三脚架可以保证照片的清晰度。
野外地形复杂,球型云台最为方便控制,构图时也更快捷。
(文/天涯,九九年开始混迹户外,春夏秋冬均以大山为伴,零三年与“山花浪漫”结缘,开始专职拍摄各种花草形态,建立并正在完善山花浪漫网站的野外花草图库。)
蚊嘴拍花记
北沙河很近,一段环境污染的河道只剩下中间几米宽的沼泽,河滩上倒也有几种水鸟,正在育雏。
为了能够看清植物的种类,我们走在石头垒成的倾斜的坝上,但几十只蚊子蜂拥而上,尤其是在我们找到目标植物停下来拍照时,蚊子群体的热烈程度仿佛饥饿了许久的人看见端上餐桌的四喜丸子。不停晃动身体的方式并不能影响蚊子们美餐的情绪,即使在百米冲刺般的跑动中,蚊子仍然把口器牢牢地插在皮肤里,六条腿紧紧扒住皮肤,不顾一切地享受可能是它们一生中惟一的也是最后一顿饱餐——“背包”的总结有如蚊子的吸食那般一针见血,对蚊子而言它们生命的终极目标就是这顿饱餐,吃完了死而无憾!眼睁睁看见一只蚊子在我的胳膊上吸足了一肚子血,变得通体鲜红,竟然相当漂亮。赶紧叫“背包”过来拍下,迅雷不及掩耳,两秒钟拍完,打死,鲜血淋淋!腿上已然留下了几十个包。一只最不长眼的蚊子冲进嘴里,因为说话时吸气,直接撞到喉部。咳了半天才出来,几乎恶心致死。
按照“天涯”的评价,这是他有史以来拍片拍得最为郁闷的一次,自然也是最快最粗糙的一次,呵呵。除了蚊子,还有臭烘烘的淤泥污染了昂贵的三角架。而“背包”极为羡慕我们两个穿着登山鞋,他那可怜的脚踝成为惟一一对可以尝试的“蹄子”,在蚊子的围攻下体积迅速增大了数倍。
不知道下一次再相约拍水生植物时还有没有发烧友跟着响应,至少“天涯”、“背包”这二位是装作没听见了。
我们三个了解北京植物分布的高手中,倒有两位说没有见过黑三棱的野外分布,见过的那位说应该只有北沙河才有。拍得比预期的清楚,查了书,感觉更像狭叶黑三棱。
(文/普洱,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生物系,国内小有名气的野花摄影爱好者,山花浪漫网站创始人和管理者。)
原文刊登于《户外》2007年2月刊别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