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北京就有了野外生存、登山穿越这样的户外活动,但户外活动真正的兴起却是在九十年代末,特别是1999年,北京一下子冒出了多家户外活动俱乐部,其中在上半年由如妍、咳嗽等人发起的绿野仙踪俱乐部的建立宣告了非商业化户外活动俱乐部的兴起。那年五一,绿野仙踪俱乐部组织了第一次集体登山活动,19人前往北京西边的河北省最高峰小五台山,风雪交加中装备简陋的18人登上了海拔2882米的主峰。随即,装备自备,费用AA,自己组队的绿野模式在北京迅速推广开来。绿野已成长为目前全国最大的户外活动组织,注册人员超过3000人,经常在“绿野聚吧”出没,呼朋唤友的山友有二、三百人。商业化户外活动俱乐部的历史较长,著名的有远飞鸟、山水行、凯图等,最成功的是三夫户外俱乐部,走的是以俱乐部活动促进装备销售的商业模式,定位在中低端户外活动爱好者,人气也比较旺盛。第三类组织是北大、清华登山队。
绝大部分山友是利用业余时间登山的,他们大都是白领阶层,一半以上的山友从事IT业工作。在IT业工作的大多是20到30岁的青年,正是开展户外活动的黄金年龄。实际上,现在被视作“时尚”的登山活动的兴起与INTERNET的发展有密切关系。全国最早、最大的登山论坛——新浪网山野论坛,其前身是四通利方的一个论坛,许多山友都是从那里喜欢上登山,进入户外活动圈子的。登山的山友大多讲究装备,通过INTERNET可以及时交流装备使用的信息。
通常一个山友初次接触户外活动,会先参加商业化俱乐部的活动,或者由资深山友带领,参加几次两、三日的穿越活动,以简单的装备来体验一下登山的滋味。如果自己喜欢,出去登山的次数多了,对装备有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希望和能力较强、自己熟悉的山友一起登山,渐渐就会形成固定的登山伙伴。登山的层次也从几天时间的穿越发展到玩攀岩、攀冰,最后登上雪山。当然,走到这一步的山友是不多的。
关于为什么登山,没有哪一个山友能说得清楚。山友们常用英国登山家马洛里的那句“因为山在那里”来搪塞这个问题。中国五十年代开始的登山运动被赋予太多的意义,往往上升到政治高度来表述。近几年来,登山逐渐被当作一件个人的事情来对待。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山友登山,是因为他们喜欢登山,就像有人喜欢打牌,有人喜欢逛街一样,并不需要什么冠冕堂皇的理由。登山是一种个人的体验,是无人喝彩的行动,寻找这些行为的意义是无聊的,只要热爱,就去投入!
登山当然有危险,但死亡率并不比在马路上被汽车撞死的概率大。之所以每次山难都引人注目,话题的新鲜和媒体的炒作是原因。2000年5月,玉珠峰山难,五名山友遇难;2002年夏季,北大山鹰折翼希夏邦马西峰,五名大学生被雪崩吞没。当社会公众关注山难时,常常会将生命和登山放在价值天平的两端来进行评论。每一个攀登雪山的理智的山友都非常清楚登山的危险性,滑坠、雪崩、高山反应、低温,美丽风景下的雪山随时可能露出狰狞的面目。山友登的山越多,就越小心谨慎,不会将“征服”这样狂妄的字眼用在登山中,因为他们知道在大山面前,你可以征服的只是你自己。
山友一生只该有一次不理智,就是选择登山,其余的时候应该非常理性。每一次登山活动,充分的前期准备,冷静的行动态度,果断的形势判断,理智的山友不冒无谓的险。你(至少)要为自己的个人安全负责,对自己要做的每一个动作可能产生的后果进行充分的思考。如果这些都不能避免山难,恐怕只能将其归于“命运”了。对于真正爱山的人,留在大山的怀抱也许是最好的归宿。所以古代人陶渊明说:“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现代人郑智化唱:“是否记得我骄傲地说,这世界我曾经来过,不要告诉我永恒是什么,我在最灿烂的瞬间毁灭。”
山友们常将登山和吸毒相提并论,因为两者有许多相同之处:
登山可以叫爬山;吸毒则可称为吃粉。目的都是想找找当神仙的感觉。
好的登山队员能拉商业赞助,但多半只有两条路——登顶和翘辫子;聪明的粉友知道以毒养毒,最后不是大发横财就是自决于人民。
爬山的,一般存不了钱,有一点点银子总想要变成装备挂在墙上;吸毒的,都败家,恨不得所有的东西都变成白粉吃到肚里。
登山的人和吸毒的人,先都只是喜欢一点点,尝尝鲜,然后上瘾,开始找伴,最后把自己和朋友捆在一条绳子上,你掉下去的时候把他也拖下去。
登山的人一般都瘦,以求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可以背得更多;吸毒的人全部都排,希望同样的流量可以有更高的浓度。当然他们都知道可能睡在某个地方就起不来。
登山的人总是在爬山的过程中咬牙切齿后悔来当累得半死的野人;吸粉的人则都是神仙过后悔不当初。但过不了多久又都会再犯毛病。
登山和吸毒是一回事!
不知是山诱惑了我们,还是我们迷失在山中……
(文/路客)
原文刊登于《消费日报·新消费周刊》2003年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