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食品种类丰富多彩的同时,许多白领却在担心营养缺乏
营养专家指出,健康不是“补”出来的
走火入魔“补”营养
白领成为保健品消费主力军
国庆期间,记者来到北京西单金象大药房。在门口的保健品销售区,挤满了挑选保健品的消费者。一位销售人员告诉记者,国庆这几天,他们这里的保健品卖得很火,而来购买的顾客以年轻人居多。
“送礼送健康”正成为时尚消费潮流,保健品也成为节假日送礼的重要选择。不过从市场上销售的保健品的功能来看,老年人和年轻白领已经成为保健品消费的主力军。记者的一位女性朋友就是减肥类保健品的忠实顾客,从减肥茶到减肥胶囊,从纤美到婷美,几乎购买过市场上所有的减肥保健品。
家乐福方圆店的保健品销售人员告诉记者:“如果是自用的话,老年人买得多的保健品是黄金搭档之类的品种和各种补钙的,女性白领买的是减肥、美容类的,男性白领买的多半是补肾的。”
用保健品作健康投资
一般来说,人从20岁开始,每10年身体的新陈代谢率就减慢2%。也就是说,从20岁开始,肌肉强度和肺功能就开始下降。从30岁开始,皮肤开始变松,皱纹开始出现,听力也下降了。等到70岁时,身体的所有功能将下降到20岁时的三分之一。
白领往往工作繁忙,缺乏运动,心理压力大,生活不规律,经常熬夜,抽烟酗酒,透支健康。所以,许多白领成为保健品的消费者,形成保健品市场的主力消费群体之一,他们对保健品的需求日趋旺盛,而购买力也非常强。
从全球情况看,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人类对自身的健康日益关注。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居民的健康消费逐年攀升,对营养保健品的需求十分旺盛。全球保健食品的销售额已占到整个食品销售额的5%,而且每年都以很高的速度在增长。欧美国家的消费者平均用于保健品方面的花费占其总支出的25%以上,而我国只有0.07%。我国人均保健品消费支出仅为31元/年,是美国的1/17,日本的1/12。这表明,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年轻白领消费保健品。
白领女性的钱最好赚
一项调查结果表明,每年有19.3%的都市女性为了自己的健康美丽购买过保健品,人均年保健品消费金额为914元,按照每年保健品消费人群995.8万人计算,都市女性保健品消费市场规模达91亿元。
在时尚潮流的推动下,以女性为主要消费群体的保健品脱颖而出。以女性产品的功效特点划分的有三大类别产品:一是具有美容养颜功效的,主要产品包括排毒养颜胶囊、百消丹、芦荟排毒胶囊、昂立美之知等;二是具有滋补调理功效的,如太太口服液、朵而胶囊、乌鸡白凤丸、朴血等;三是改善女性生理和疾病的,如静心口服液、月月舒颗粒等。有些保健品则通过不同的作用机理达到相同的目的,如同具养颜作用的排毒养颜胶囊和柔依羊胎精华素,前者是通过增加排泄清除毒素,调节胃肠道功能,后者靠营养肌肤排除毒素,同时还具有抗疲劳、抗衰老作用。
即便是同样为了美容养颜目的的保健品,也往往还要进行市场细分。如太太口服液将目标消费群体定位于白领,而美媛春口服液则定位在打工妹身上,走的是平民化策略。既有滋补调养的,如太太、朵而等,也有消导排泻的,如排毒养颜胶囊、百消丹等。以市场份额来看,排毒、消导型女性产品已经后来居上,远远高于滋补型保健品。
当然,女性保健品的主题不局限于“美丽”,随着女性的社会地位、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女性所承受的社会和家庭压力也在不断加剧,平衡的营养、充足的睡眠、良好的免疫力等,将会成为女性保健品的新兴领域。
健康不能靠“补”
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的一份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上海57.3%的消费者对保健品广告不相信或者半信半疑,但这并不妨碍越来越多的白领消费保健品。
在食品品种丰富多彩的同时,很多白领却还是担心营养缺乏。在中关村工作的陈先生就常抱怨:“每天工作那么辛苦,还天天吃快餐,营养跟不上,不补一下怎么行?”现在,陈先生的皮包里不仅有笔记本电脑,还新增了鱼油和善存。而许多白领女性为了减肥的同时又不缺乏营养,每天很少吃正餐或者根本就不吃正餐,而是早晚服用各类鱼油、钙片和维生素片。她们认为,这些保健品已经可以满足人体每天需要的正常营养值,再加上少量的主食和大量的水果,就可以得到均衡的营养。更有甚者,有的白领女性为了达到减肥的目的,“修炼”成了不食人间烟火的“胶囊小姐”,每日仅靠服用维生素胶囊和钙片维生。
普遍的白领“营养焦虑症”拉动了近两年的保健品市场快速增长。《中国保健品行业分析报告》显示,2003年保健品销售额突破了300亿元,较上年增长近50%。国家统计局预测,6年后我国保健品销售额将达1000亿元。许多跨国公司也看中了这块巨大蛋糕,欲分一杯羹。今年6月,雅芳宣布正式进军中国保健品业。
营养专家指出,一个人提高免疫力、增强体力、补充精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单靠维生素和复合药片是不行的,应该掌握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进行锻炼,然后按照体内的维生素缺乏状况进补,否则,补充进去的维生素也可能会白白浪费。
健康不是“补”出来的,健康的四大基石应该是合理膳食,适量运动,心理平衡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原文刊登于《消费日报·新消费周刊》2004年10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