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5月2日,7:00,我从东四十条桥坐游12路去司马台长城和白龙潭。依维柯车里座位都已坐满,全是节假日出门游玩的人。根据天气预报,今天将是阴转晴,早上出来时已能见到蓝天。车到密云时,阳光普照,但继续往前走进山后,天逐渐阴下来,我的心也跟着沉下来。以前就听说司马台长城非常险峻,特别是天梯这一段,残破的城墙只有20厘米宽,遇上雨天路滑,更是难爬。快到司马台长城时,天上不断落下雨丝,渐渐下成了小雨。
9:30,车到长城脚下。现在,只能硬着头皮上了。下车后,买了一件雨披,吃了一根火腿肠。因为旅游车12:30就发车去白龙潭,只有三个小时登山,我必须抓紧时间,否则就登不上望京楼了。于是,我决定先坐缆车上到半山腰。二十分钟后,我和一位车上认识的朋友下了缆车,这里距离城墙还有几十米高。小雨还在下着,道路泥泞无比,好在石板路还可落脚。我带头先上,那位号称登过国内许多名山的老兄气喘吁吁,渐渐落后。上到敌台后,我喝了些水,将照相机放进背包。出了敌台,那位老兄才上来,他摆摆手,要我先上。看到他脸色有些发白,我只好让他量力而行,自己接着上了。司马台长城没有经过翻修,一直保留着几百年来风雨侵蚀下的残破状态,碎石、断砖到处都是,砖墙之间的夯土被雨浸湿后,走一步,滑半步。我尽量走砖墙,同时还需保持平衡。过了几个敌楼后,雨渐渐小了,变成雨丝,飘在空中。但路变窄了,变成半米多宽的单层砖墙。我戴上手套,手脚并用,向前攀登。
山势渐陡,上到一个敌台后,窗外前面的城墙已几乎直上直下。看看表,时间恐怕已经不够登顶,况且我没同伴,多少有些胆怯。但望京楼海拔不高,我的体力不成问题,就此下山不甘心。看到有几个当地人在敌楼中烤火,我决定雇一位向导带我上,说不定在登顶后还能赶上车。我请的向导看上去年纪不大,手里提着一个篮子,里面放着几瓶矿泉水。一声“走吧”,我们上路了。
雨不知什么时候已经停了,大团的雾气从山下浮上来,山风吹了起来。向导在前面走着,我在后面跟着。他告诉我,仙女楼下的一段城墙叫天梯,而望京楼下的一段叫天桥,前两天有一名大学生过天桥时摔下去,死了。我不由紧张起来,抬手落脚更加谨慎。城墙更窄了,有些地方城墙分成一段一段的,两段之间并不相连,而是象地理上的断层一样上下错开。遇到这样的地段,城墙脚下已没有土地可以踩,好在断面上城砖参差,可以攀上去走一段城墙顶后再下墙继续走。但在城墙顶我可不敢象向导一样直起身走,只敢双手扶着墙面往前挪——怕直起身走失去平衡。城砖湿漉漉的,我的线手套不久就湿透了。
终于过了天梯,借着当地人搭的木梯,我登上了仙女楼。仙女楼形体细高,山风从北面的破窗刮进来,气温渐低。向东望去,天桥和望京楼高高在上,路上没有一个人。向导怕路滑危险,劝我就此下山,我摇摇头,接着上。拍了几张照片后,我们又出发了。
此时,北风越刮越大,雾气随风飞逝,城墙东边迎风坡看不见雾气,墙西坡却雾气茫茫,好像城墙顶燃起一线烽烟,被风吹向西方。天桥的墙更窄了,有一段墙顶宽不盈脚,只好手脚并用慢慢挪过去。手套已经磨破,索性扔进了山谷。大约11:30,我终于登上了望京楼。
望京楼上只有两个当地人在烤火,楼顶有一对情侣,看样子是从东边爬上来的。极目东眺,层峦叠嶂,郁郁葱葱,西望则白茫茫一片,笼罩着大片雾气。据说,晴天夜里时可向西望见市区的灯火,现在却什么也看不见(我的运气一向不济,8月登顶灵山,雾气一片;10月登顶泰山,云层太厚,与日出无缘)。看看表,估计下到缆车站下山还能赶上车,便要求向导走最短的路线到缆车站。我们向东继续走了一段,从一个缺口下了城墙,开始沿着山坡横切向西。小路上都是泥,小心翼翼地抓稳草根再落脚才能避免滑倒,但裤脚已沾满了泥。路上看到了一个奇景:城墙下的山脊有两个大洞透着光,只有在一个角度才能看全,我想,这就是天桥的来源吧,但位置又不对,不知谁错了。
12:05,我赶到缆车站,希望能马上下山,但售票口前排着长长的队,等我坐缆车下山,游12路车已开走快半个小时了。没办法,我只能和两个老外包了一辆小面到密云,再坐长途车回到东直门。
有了这次的经历,倒没觉着司马台长城有多难爬。下次再去我计划将背包寄存在山脚,登完后取背包过水库沿金山岭长城一直向西到古北口,需两天时间。
旅游资料:
司马台长城位于北京市密云县古北口镇境内,距京城120公里,始建于明洪武初年,全长5.4公里,敌楼35座,以“惊、险、奇”著称,保留了明代原貌,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冰岩地带
取消穿越——司马台长城
本文作者: 路客
版权声明: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 CC BY-NC-SA 3.0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声明: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 CC BY-NC-SA 3.0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出处!